北宋治平年間,福州有一位太守,姓張名伯玉。他到任第一年,就碰上福州發生百年未有的大水災。萬壽橋水漲過橋面,橋身爲洪水所淹沒,橋南橋北交通斷絕。整個福州城僅剩北郭一帶高地。頽垣斷牆、滿目瘡夷,到處是災民。
張伯玉知州未當,先當施賑官。他帶著船隊巡邏施粥送糧。老百姓見有這麽好的「父母官」,縱有怨言也和稀飯一道吞進肚裏。
災後,張太守一邊繼續開倉賑濟,一邊派工疏通密布城內的大小河道,疏浚福州西湖,幫助城內城外老百姓儘快恢復生産,忙得廢寢忘餐,身上掉了五斤肉。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一災才平,一災又起。張伯玉上任第二年,又碰上大旱災。從五月開始,福州上空難得見到一兩片白雲,艶陽天天當頭照,人們見日就愁眉,閩江水乾涸得露出一片片的大沙灘。兩岸田園龜裂,果樹不結果,蔬菜不長青……,旱情一天比一天嚴重,張太守四處張羅,臉上愁雲密布。
烏山上面,有一個道士,自稱「三山道長」。他趁這個機會到處宣揚自己道術高明,能祈神禳鬼呼風喚雨。張太守幕僚獻策讓三山道長出來祈雨。張伯玉沒有彩納屬下的「餿」主意。
可是,福州的一些鄉紳富戶卻迷信三山道長那一套。他們紛紛四出募捐,集資邀請三山道長求神祈雨。道長一出陣,道士子、道士孫便紛紛出籠。一時間,福州城裏城外,處處道壇林立,角聲陣陣,焚香點燭,晝夜不息,鬧得福州一片烏煙瘴氣。
可是天公無情,對三山道長及其徒子徒孫的叫囂,卻不予理睬。兩、三天過去了,還是不肯施捨半滴甘霖。
西門外雞角弄的老鴉谷,人們排隊取水成長龍。連三山道長本人也在烏山腳下浴鴉池旁等水解渴。張伯玉看他們瞎鬧一陣子後,便順勢利導說服百姓挖井抗旱,他還帶著手下四出尋找地下水源。
一天,張伯玉來到鴨母洲地方,見到一個老農在那裏種樹。人們都說清明掃墓連種樹,現在已經秋天了,樹種下去能活嗎?張伯玉覺得奇怪上前問道:「老伯你怎麽此時種樹?季節不對能活嗎?」
老農抬頭一看,見是個官服打扮的人,暗想,這位莫非就是張太守老爺?正在遲疑間,太守隨員說道:「他便是張太守大人。」老農聽說一郡之守老爺到此,驚喜摻半,放下鋤頭,十分恭敬地請張伯玉等?人到他農舍作客。
老農捧上一小碗清茶獻給太守喝,其他隨員也各喝一小杯。如此乾旱之年,滴水賽瓊漿,清茶相待比什麽都隆重。張伯玉在咽喉冒煙的時侯嘗到清茶,比以前中探花時,在宮苑內品嘗娘娘賞賜的瓊林御酒還要芬香、清甜。
張伯玉等人非常感激老農,伯玉喜孜孜道:「感謝老伯至誠相待。」略一停頓又說: 「敢動問老伯,方才在江旁所種何樹?」老農連忙答道:「榕樹嘛,榕樹不分季節都能種活。人家說無意插柳柳成蔭,我們福州卻是隨手種榕榕成蓋。」
伯玉問道:「老伯在此乾旱年頭種此樹卻為何來?」老農道:「此樹最宜防洪抗旱。小老將盆栽的小榕樹移植江邊,不消幾年,我們家門口夏天便有大榕樹歇凉……」老農還要往下說,張伯玉插道:「感謝老伯指點,福州救旱有方了!」老農受敬若驚,連忙向張伯玉答禮。
張伯玉經老農這麽一說,不禁想起前年上任途中的情景。當時是三伏天,天氣熱得使人們喘不過氣來。他坐在轎子裏又悶又熱,氣越喘越粗,喊了一聲便中暑昏倒在轎子裏。
隨從人員趕緊將他扶出轎子,歇在路旁的一棵樹下,一邊抓痧搶救,一邊派人向附近人家討茶水。過了一陣,張伯玉才慢慢醒轉過來。當時他只知道榕樹可以歇凉,殊不知榕樹還有防洪抗旱之妙處。
張伯玉回衙後立即起草告示,四處張貼,鼓勵百姓遍植榕樹,種活一棵獎銀一,毀樹者罰銀,情節嚴重者拘役。經過張伯玉多方宣傳,果然福州百姓植榕成風。井旁種、屋前屋後種、路邊種、江邊浦旁種、郊坰種,城內大街小巷種,甚至連大戶人家的天井後花園都種了榕樹。
張伯玉為了倡導示範,他親自動手在自己府門前石獅旁種了兩棵榕樹。由於他的倡導,二十年後福州呈現一派「綠蔭滿城,暑不張蓋」的景象。從此,福州周圍的旱澇災情一年比一年减輕。父老百姓無不拍手稱快,送上道道頌碑,讚揚張伯玉的功勛。從張伯玉遍城植榕後,福州遂稱「榕城」。@*
資料來源:《閩都別記》
責任編輯:吳雨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