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史海】使用功能治病 古代名醫的神奇醫案

周慧心
font print 人氣: 406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4年12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周慧心綜合報導)中國傳統的中醫根源於五千年前黃帝所傳的「醫道」。中醫經典《黃帝內經》開篇「上古天真論篇第一」講的不是如何治病,而是如何順應道。而且,特意講了真人、至人、聖人、賢人。一部中醫經典在開篇講神、講道,也就是在說,中醫是「神傳醫學」。古時的大醫學家,像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等很多人本來就是修道之人,非常講醫德,淡泊名利。他們其實都是有功能的,所以人們就把他們叫作「神醫」。

黃帝將「醫道」傳給雷公後,經過2500年,傳到戰國時的扁鵲,又傳給東漢末年的華佗(距今1800年前)。扁鵲與華佗被稱為「神醫」,有非常神奇的醫術,可以隔牆看物、透視人體,並且能開刀、做手術,就是因為他們是「神傳醫學」,上天與黃帝所傳的弟子。

神授醫術於扁鵲

《史記‧扁鵲列傳》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扁鵲年輕時是一家客店的店員。客人長桑君常到這家客店,每次來,扁鵲都對他非常恭敬。長桑君出入十多年,對扁鵲的道德品行進行長期觀察。

一天,長桑君從懷中取出一包藥給扁鵲,並告訴他,用未沾及地面的水服用此藥,三十天後,可看見隱秘之物,且將所有秘方書籍授與扁鵲。扁鵲按照他的話服藥三十天後,「視見垣一方人。以此視病,盡見五藏癥結,特以診脈為名耳」。意思是扁鵲能看見牆那邊的人,已具有透視物體的功能。當用此功能看病時,能透視人的五臟六腑,並知道病症所在,只是以診脈為名罷了。

長桑君交代完事後,就「忽然不見,殆非人也」。自此,扁鵲開始在齊國或趙國行醫,以「診脈」為名。因此,可以說扁鵲是中醫脈學的「祖師爺」。這個故事說明,扁鵲的醫術是神人長桑君傳授的。長桑君傳給他,是因為他道德高尚。

扁鵲的神奇醫案

在晉昭公的時候,大夫趙簡子得了病,五天不省人事。其他大夫們都惶恐不安,就把扁鵲召來了。扁鵲進去看了一下,出來對董安於說:「他的血脈和順,沒有甚麼值得驚怪的。從前秦穆公也曾經像這樣,七天才醒過來。醒過來那天,他告訴公孫支和子輿說:『我到天帝那兒去了,非常喜樂。我在那裏呆得比較久,是因為天帝要告訴我一些事情。』現在你們主君的病和他的病相同,不超過三天必定能病癒,而且病癒後也必然有話要說。」

過了兩天半,趙簡子甦醒了,對各位大夫說道:「我到天帝那兒去了,非常喜樂,和眾多神人一起在天帝居住的中天遊覽。天帝告訴我:『晉國要一世世地衰落,經過七世以後便要亡國。一位姓嬴的人將要在范魁的西邊大敗周國的軍隊,但也不能佔有該國。』」董安於聽到這些話後,把扁鵲的話告訴了趙簡子,趙簡子便賜送給扁鵲四萬畝田產。

一天,扁鵲來到虢國,聽聞虢國太子剛死去。扁鵲便到虢國宮廷門前,問喜愛方術的中庶子太子得了甚麼病。聽中庶子敘述了太子的病症後,知道太子剛死還沒有裝殮,扁鵲便說:「我能使他復活。」中庶子不信。

扁鵲說:「如果你認為我的話不真實,請你進去診察一下太子,應當能聽到他的耳中有聲響,看到他的鼻翼在扇動,順著他的兩條大腿撫模,直到陰部,應當還是溫熱的。」中庶子聽了扁鵲的話,兩眼呆呆地不能眨動,於是進去把扁鵲的話稟報給虢君。

虢君聽了非常驚訝,就走到宮殿中門來迎接扁鵲。扁鵲說:「像太子這種病,就是所謂的『屍蹶』。太子並沒有死。」扁鵲讓徒弟子陽磨利針具,用來針刺頭頂的百會穴,過了一會兒,太子甦醒了。又讓徒弟子豹施行藥力溫滲體內五分的熨法,用八減方劑的藥物混合煎煮,不斷更換熱藥熨貼脅下部位,太子能起身坐了。再進一步調適陰陽,僅僅服藥二十天就恢復了原狀。

華佗的神奇醫案

華佗一生行醫,對外科、內科、婦科、針灸、寄生蟲病和醫療體育保健等方面,都有獨到的見解和精湛的醫術。他擅長外科手術,是中國醫學史上第一個施行剖腹手術的外科醫生。為了減輕病人的痛苦,他發明了一種能全身麻醉的藥物即麻沸散。而歐美使用全身麻醉術是十九世紀初的事,比中國遲了一千六百多年。

《三國誌》中記載:有一次,華佗看見一個面色焦黃、呼吸緊促、病勢很重的推車人,一問,才知他腹內絞痛。華佗斷定這人得的是闌尾炎,便讓病人喝了麻沸散,麻醉過去後,他用刀子切開腹部,割去腸子潰爛部份,洗滌內部,然後縫和起來,又塗上消炎生肌的藥膏。過了幾天,病人的傷口很快就癒合了。

華佗在路上,見到一個有吞嚥困難的病人,非常想吃東西但又嚥不下去。華佗聽到呻吟的聲音,停車前去看望,告訴他們說:「剛才我來的路旁有個賣餅店,那裏有蒜泥和酸醋,從那裏買三升給病人喝了,疾病就好了。」他們按華佗說的去做,病人飲後立刻吐出一條蛇。

廣陵太守陳登得了病,胸中煩悶,面色發紅,不想吃飯。華佗為他診脈後說:「您胃中有蟲幾升,將要成為內疽,這是吃生腥東西的結果。」立即配製了二升湯藥,讓他先服一升,過了一會兒,又讓他全部服完。大約一頓飯工夫,吐出了大約三升蟲,蟲紅色的頭還在蠕動,半截身子像是生魚片,病痛就痊癒了。華佗說:「此病三年後還要發作,遇到良醫還可以治。」果然三年後病又復發,當時華佗不在,結果陳登死去了。

有個人眉間生有一個瘤子,癢不可當,找華佗來幫他看一看,華佗說:「內有飛物」,聽到的人都笑,覺得不可思議。於是華佗說:「簡單,我拿刀子來割開。」割開後,裡頭真的飛出一隻黃雀,華佗說:「黃雀飛去,病者即癒」,這個病人就好了。

另一案例,一個人被狗咬到腳趾頭,立刻就長了兩塊多餘的肉,一塊會痛一塊會癢,都是難以忍受的,華佗一看就說:「痛者內有針十個,癢者內有黑白棋子二枚。」大家都不相信,於是華佗用刀割開,果如其言。

《三國志》記載華佗淡泊名利,通曉養生之術,雖年紀已過百,但相貌仍年輕。

醫聖張仲景的神奇醫案

張機,字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家。被歷代醫家尊為「醫聖」。

張仲景一次在荊州劉表處逗留,遇到二十多歲的青年文學家王粲(建安七子之一)。仲景看到王粲,就對他說:「你已經患病了,應該及早治療。不然,到了四十歲,你的眉毛就會脫落。眉毛脫落後半年,就會死去,現在服用五石湯,還可以挽救。」王粲聽了很不高興,自認為身體沒甚麼不舒服,便不聽他的話,不服用湯藥。

過了三天,張仲景又見到王粲,就問他:「服用湯藥了沒有?」王粲騙他說:「已經服用了。」仲景看了一下他的神色,搖搖頭,嚴肅地對他說:「從你的神情氣色來看,你並沒有服用藥物。你為甚麼諱疾忌醫,把自己的生命看得這樣輕呢?」王粲始終不相信張仲景的話,最後果然如張仲景所說的,二十年後眉毛慢慢地脫落,一百八十七日後就死了。

古代「神醫」必須重德

古代「神醫」必須重德,行醫自然表現出淡泊名利,濟世救人之心。大醫學家孫思邈在其鉅作《千金要方・大醫精誠》就曾強調醫德的重要說:「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

台灣著名中醫鄧正梁在他的《古代名醫都有特異功能》文章中寫道:古代醫生把修煉視為必須的,並用之於診病、治病或預測吉凶。後世醫家鮮有集中醫和修煉於一身的人。古醫家淡泊寡慾,所以能寧靜致遠。靜能入定,定能生慧,才出高功夫。而後世醫家多落入名利之中,如張仲景所言:「當今居世之士,……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

特別是近代,中醫使用聽診器、血壓計,藉助X光、顯微鏡、超音波等儀器,現在的中醫只有經驗的承傳、方劑的摸索,精華的東西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責任編輯:林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中醫,尤其是中國古代的中醫,現代人已經無法理解它的精髓,更不知道几千年前的人是如何獲得這樣神奇的知識的。很多流傳下來的故事,透露了一個人神共存的輝煌歷史,在今天的人們看來,卻已經成了神話傳說。
  • 中醫,尤其是中國古代的中醫,現代人已經無法理解它的精髓,更不知道幾千年前的人是如何獲得這樣神奇的知識的。很多流傳下來的故事,透露了一個人神共存的輝煌歷史,在今天的人們看來,卻已經成了神話傳說。
  •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文化最為光輝燦爛的朝代,尤其是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在這個偉大的時代,大醫學家孫思邈為其鉅作《千金要方》寫序時,開宗明義闡明了醫道的創始和醫道的傳承。孫思邈說:「黃帝受命,創制九針,與方士岐伯、雷公之倫,備論經脈,旁通問難,詳究義理,以為經論,故後世可得依而暢焉。……春秋之際,良醫和緩,六國之時,則有扁鵲,漢有倉公,仲景,魏有華佗,並皆探賾索隱,窮幽洞微。」
  • 《黃帝內經》是以「陰陽五行」解釋人體醫學之理,稱其為醫道,為治病、養生的聖經。老子《道德經》是以「道」為中心,解釋宇宙運行之理,為道家修煉的聖經。兩者共同構成「道家」的核心。
  • 為什麼中國古代的「神醫」扁鵲與華佗治病會有「神蹟」呢?這個問題的確很尖銳,但卻是中醫非常關鍵的問題。道家有許多東西都是秘傳的、口傳心授的,經書中雖然有提到,但是都沒有明講,外人很難窺其玄妙的,所以稱為祕中之秘。李洪志先生在《轉法輪‧第七講》中具體說明了中國古代的中醫是相當發達的。
  • 中醫說的臟腑等,可以根據西醫的理論做出部分解釋,而中醫的陰陽五行,經絡等,就不是西醫學能解釋得了的....................
  • 幾天前,我與幾十位同行的西醫參加了一個介紹中醫的講座。主講人是位美國人,從事中醫治療行業二十多年;他的太太也是一位美國人,同樣是位中醫師。夫婦二人有備而來,帶來幾本厚厚的書放在講台上。
  • 中醫的內涵很深,光是脈象這一部份就很複雜................
  • 中國神傳文化中中醫是非常典型的一門學科。古代中醫不僅體現了古代天人合一的科學思想觀,其治病方法的發達也遠遠超出現代的科學。從中醫的處方上,我們可以領略到古代中醫大夫的思維方式的科學性。
  • 五千年前的華夏初民,生活於原始社會初期,生產力和生產工具有了顯著的改進和提高,畜牧和農業普遍發展,由流動而轉向定居,生活方式亦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此時上天派遣神農、伏羲、燧人、黃帝、堯、舜、禹、湯等下世教化眾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