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4年10月24日訊】「王者必承天之運,遵揚應和地之道,滋養教化人之倫,萬物欣榮展神韻。」王者自古稱為天子,從字的結構來看很容易理解王的任務, 那就是以道(一者)承天意將其用以教化百姓(人)並以此道來崇敬土地,順其理而得萬物以養之。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貫三為王。』」唯有真正能理解並實踐王道者才能穩坐王的寶座而福澤天下百姓。
賢明的君王是重德而能律己的,不會因為求一己之私慾享受而對天地和百姓予取予求,例如夏禹。夏禹喝了女兒遊春上呈的酒而昏睡誤國事之後,就知道酒能喪國。因此,他遠離了擅於釀酒的儀狄,也下了戒酒令。雖然醇酒能給人舒適的身體感受,但這不足以造就太平盛世,因為人的生命不只有物質身體,還有指揮人行為的心理精神。所以如果沒有了對於人心的涵養規範,徒有物質的供給,反而令人離應和天地道理的標準越遠。
於是女媧又運用她的智慧製作了史上第一種樂器,笙簧。這樣,人類有了音樂,可奏、可歌、可咏、可舞、可蹈,感情上與天地神明能有溝通。依此,人能有所倚而知謹守道德規範,因而得以在這種敬天重德的康莊大道上,能開展出錦繡旖麗的神傳文化。
「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神農炎帝,不僅是將農耕和醫藥系統開創出來,還削桐為琴,結絲為弦,製作了五弦琴,這種琴後來稱為「神農琴」。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宮、商、角、徵、羽。至此,音樂的五聲音階(五音),被確定了下來。琴體由桐木製成,傳說鳳凰非梧桐不棲,桐木也就被看成有靈性的木頭。這樣的琴發出的聲音,自是能展天地之德,能表天地之道,也能規範陶冶生民百姓的心與行為了。
據《世本‧下篇》記載,炎帝制定音樂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娛樂,而是為了用音樂來調節大自然的陰陽之氣,使陰陽之氣暢達而不阻滯,這樣人體才會健康,萬物才會生機勃勃,人民生活才會快樂富足。據《呂氏春秋•古樂》載:「昔黃帝令伶倫作為律。伶倫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陰,取竹於嶰谿之谷,以生空竅厚鈞者、斷兩節間、其長三寸九分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吹曰『舍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聽鳳皇之鳴,以別十二律。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以比黃鐘之宮,適合。黃鐘之宮,皆可以生之,故曰黃鐘之宮,律呂之本。
黃帝又命伶倫與榮將鑄十二鐘,以和五音,以施英韶,以仲春之月,乙卯之日,日在奎,始奏之,命之曰咸池。」。繼炎帝之後,黃帝為了使五音純正不走調,還令樂官制定「律呂」以校正五音;又令鑄造十二個能準確呈現笛音的銅鐘,使這十二個音律能夠永久地保存下來。
舜帝所創製的天籟之音—韶樂,神妙絕倫。在民間也廣為流傳關於舜帝南巡曾經在韶山演奏過韶樂的故事。《湖南省志•地理志》引《嘉慶一統志》上的記載:「韶山,相傳舜南巡時,奏韶樂於此,因名。」上古時期,湘鄉一帶是三苗居住地。傳說舜南巡到湘鄉的ㄧ個山峰時,忽然鼓角齊鳴,苗民手執弓矛將舜帝與隨眾包圍困住,眼看形勢十分危急。但此時舜帝卻不慌不忙地命人奏起了韶樂,一時之間百鳥合鳴,鳳凰來儀。苗民被妙不可言的韶樂融化了,他們丟下手裡的武器伴著音樂節奏情不自禁地跳起舞來。於是,一場干戈化為玉帛。從此,舜帝演奏韶樂的山峰就有了善名曰「韶山」。
「樂紀」上說:「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人為之節,衰麻哭泣,所以節喪紀也;鐘鼓干戚,所以和安樂也;昏姻冠笄,所以別男女也;射鄉食饗,所以正交接也。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聖樂清音可以興國,靡靡之音可以滅國,其理甚明矣。
王道精神在音樂的表現上就以此詩為記:「韶韶樂音通聖天,金石絲竹匏土革,木不孤獨應人心,王道撥亂去迷焉。」@*#
責任編輯:陳紫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