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文明的四季(一)

作者 : 古鏡
font print 人氣: 38
【字號】    
   標籤: tags:

時光轉動,季節如歌!春的爛漫、夏的熱烈、秋的清曠、冬的凝重,大自然在四季的吟唱裏,向我們展現了四種不同的生命韻律。春種、夏長、秋收、冬藏,隨著四季的更替,農夫們也完成了一個收穫的週期。

草木有草木的四季,人生也有人生的四季, 世間許多事物的運轉週期,都有著與此相似的過程,都有著各自的四季。小到一天之內的晨、午、昏、夜,大到宇宙的成、住、壞、滅,何嘗不似四季的代謝。

考之於人類文明的發展,我們發現在五千年的文明演進中,也同樣有著四季般的變換。

上古時期,地球上曾經出現過許多的文明,有時多達萬國,恰似春天裏的花園,萬花競放、各呈其彩。中古時期,人類文明進入了史詩般的帝國時代,文明的融合逐漸形成了幾個各霸一方的大帝國,其間的風雲跌宕就像熱烈的夏季。

進入近古,西方現代科技文明異軍突起,橫掃全球,似秋日的西風,吹落無數古老的文明之果。二十世紀以來,全球共產主義肆虐,現代物質文化氾濫,像冬日的霜雪,把人類眾多古老的文化掩埋。

在歷史漫長的演進中,許多文明都在煙雲變幻的歲月裏湮沒無聲,只有中華文明源遠流長、連續不斷,與本期的人類文明同步,創造了人類文明的奇觀。

五千年歲月,神州大地飽經風霜、歷盡坎坷;從上古時的朝霞明媚、中古時期的開拓進取、近古以來的西學東漸,直到而今的紅禍肆虐,中華文明四季分明,而中華文明的連續性,更是人類文明春、夏、秋、冬的最佳體現。

站在人類文明的終點,讓我們再回眸中華文明的四季,也許會帶給我們新的啟迪。

春天是一個生發的季節,萬物都洋溢著一股生命的朝氣;春天也是一個明媚的季節,透明的陽光、百花的芬芳直讓人心醉不已、流連忘歸;春天更是一個播種的季節,農民們在田園撒下種子,播種希望。

中華文明的春季也如現實中的春天一樣,充滿朦朧般的色彩、柔和的氣息,神傳文化的種子落入中土,逐漸抽芽、開花。這是一個漫長的春天,整整橫跨了兩千多年,涵蓋了中華歷史上的三個朝代:夏、商、周。

從黃帝創制到夏朝建立前,大約是中華文明的第一個一千年,這是一個大道行於世的時代,人心混沌未開,與自然為一。人們仰承甘露、俯吸醴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知樂生、不知惡死,過著一種完全順乎自然的生活,時光在這裏顯是格外的寧靜與漫長,一切的事物都顯得朦朧而富有朝氣。

這是中華文明的早春,人類還保持著先天的本性;中華文化在這個早春裏,已奠定了道家色彩,帝王們大多修道並以道治國,政治與修煉在他們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與結合,這是人間的帝王修煉時代。

自夏啟登基、夏朝建立,人類的私心開始蒙動,中華文明進入了家天下。這時文明的演進依舊緩慢而悠長,這一時期,許多賢相開始承擔了治理國家的重任,中國傳統政治的君相格局漸漸形成。

地上人神雜處,龍鳳麒麟等等瑞獸時時會顯現在人間,道德意識已開始在人們的心中確立。到殷商滅亡,中華文明走過了又一個千年,是為中華文明的仲春。在這一時期,中華文化的重點依然是關注神鬼之事,中華大地上的修煉傳統開始由帝王轉向了大臣。

武王伐紂成功,代商立周,中華文明由神文時代進入了人文時代,地上的神仙紛紛隱去,神州的文化重點開始轉到人事上來。周公旦為中華文明創建了一套不朽的禮樂政治典範,把華夏族帶入了幾百年的平和時光裏。

隨後到來的春秋戰國,天下在種種紛亂之中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文化井噴,百家思想各呈其道,恰似大觀園裏的百花齊放、爭奇鬥豔。兵家、陰陽家、縱橫家、法家、儒家、墨家等等,奠定了中華文化的基本格局,這是中華文明的暮春。

在這個文明的暮春裏,中華文化的主幹道家文化也得到了進一步闡釋,《道德經》為後世留下了不朽的智慧源泉,而儒家的創立更是奠定了中華文化的重要一環。中華文化的各種基本元素開始在這一時期紛紛確立,音樂、語言、文字、文學、史學、詩歌、美術、風水、建築、占卜、鑄造等等,而所有這些文化元素都以道而貫之,這也確立了中華文化的最高精神原則,也體現了其修煉特質。

在這個時期裏,神州大地也誕生了一個重要的道義階層--士,他們漸成為中華文化的守護群體。這時修煉也開始走向更廣闊的民間,隱士漸成為中國社會一道神奇的風景。

暮春是一個百花盛開又凋謝的季節,諸子百家在各顯「神通」後,又相繼歸隱,留下了一座座思想的高峰。而秦滅六國、焚書坑儒,則更是一夜風雨,把大部分文化的花朵吹落塵埃、淋作春泥!而在這個春天裏,無數高端的、神奇的科技創造也被秦始皇帶入墓中,成了中華千古之迷。

至此,中華文明走過了漫長的春天,接下來則是熱烈的夏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南山寺是漳州一座有名的古剎。在漳州南門外中山橋之南,廟宇宏大,佛像尊嚴,為此地古蹟名勝之一。每逢節日,仕女優遊,絡繹不絕,尤其新年,車水馬龍,途為之塞。
  • 所謂「義」,是指道義、正義等超越物質利益之上的道德價值;所謂「利」,是指金錢、財富等物質利益。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做事以道義衡量,「見利思義」,而小人只講究私利,以利來衡量,會為利益捨棄道義。
  • 佛家講佛法無邊,慈悲普度眾生。唐代人們普遍敬信神佛,深信因果,民風淳樸,八方來朝。唐詩中空靜的境界,淡泊而又深厚的含蘊,包容萬物的精神,就是從這裏來的。
  • 玉器店看到一個價格不菲的精美掛件,那是一塊天然的翡翠玉石依其原型分色雕刻而成,白色通透的部分雕成一隻形神兼備的「知了」,翠色部分雕成清秀堅挺之竹節,知了附在竹節上,整體看來惟妙惟肖,動靜合宜。
  • (一)
  • 張伯行,字孝先,號敬庵,河南儀封人,清朝康熙年間著名的清官,歷任內閣中書,福建、江蘇巡撫,禮部尚書等。他嚴於律己,愛護百姓,不貪名利,深受康熙皇帝的器重和百姓的愛戴。康熙稱讚其為「操守為天下清官第一」。
  • 近代華人體質相比西人而言未免孱弱,然而古代並非如此。古代魏國挑選「武卒」的標準是穿上胸甲、臂甲、脛甲,手執十二石強弩,背五十枝箭、一桿戈,戴頭盔,佩劍,攜帶三天乾糧,半天跑完一百里。根據歷史記載,隋朝的麥鐵杖能日行五百里。
  • 陽嶠,在擔任國子祭酒(官職名)時,曾對人說:「我雖然是三品官,不算不富貴榮耀。可是我心裡常常感覺不如往日作一個縣尉時,那麼踏實、愉快。官高多危,稍有不慎,即落深淵。」他為官敬慎,作風清廉。當時的輿論,都很敬重陽嶠。
  • 古典小說中有大量宣揚倫理道德的篇章,其中許多人物形像,本身就是倫理道德的載體。受傳統文化意識尤其是儒家思想影響,以三綱五常、忠孝節義為代表的道德倫理體系規範著人們的行為。《封神演義》中說︰「民知有忠孝節義,不知妄作邪為。」
  • 明朝正德年間,在蘇州府崑山縣大街,有一居民,姓宋名敦,妻子盧氏,二人都已年過四十尚無子嗣。因求子心切,所以經常到寺廟中去燒香許願,但始終也不見有甚麼效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