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孔子孟子的後人到訪過韓國安東

font print 人氣: 5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3年09月04日訊】孔子、孟子、曾子是中國儒家思想文化史上傑出的代表性人物。特別是到了今天,人們還將儒學稱為孔孟思想,可見孔子和孟子在儒學上是被列入聖賢之列的傳奇人物。

他們的後人也曾經訪問過韓國安東。孔子的第79代嫡長孫孔垂長(37歲)和曾子的第75代嫡長孫曾慶泓(52歲)及孟子的第76代嫡長孫孟令繼(34歲)等一行20多人,於去年3月6日訪問了韓國安東。

他們是受韓國社團法人博約會的邀請訪問的韓國,並以安東陶山書院鄉射禮的初獻官(祭祀時第一個祭酒的人)和亞獻官(祭祀時第二次祭酒的人)及終獻官(宗廟祭祀時第三次祭酒的人)身份,參加了鄉射禮活動。

鄉射禮是在朝鮮時代,為了鄉村的和睦交流而進行的儀式,地方首領先設豐盛的酒宴,邀請款待具備孝、悌、信、禮的高德之士,宴會結束後,再分組進行射箭活動。通過射箭活動,熟悉禮法,增進相互的友誼,通常與一般酒饗共同進行。在春季的3月3日和秋季的9月9日,每年共進行2次這樣的活動。

鄉射禮最初源於中國古代的周朝,流傳到朝鮮後,在朝鮮王朝時期,開始正式履行儀式,現在以韓國的傳統文化保留了下來。

相反,在中國這種文化已經消失,對於來到安東的孔子、孟子、曾子的嫡孫們來說,這是非常具有意義的活動。

他們在訪問韓國期間,參拜了為朝鮮性理學奠定基礎的李滉(號「退溪」)的墓地,還訪問了李滉弟子——柳成龍(號「西崖」)和金誠一(號「鶴峰」)的宗主家。

在他們訪問韓國之前,孔子的第77代嫡孫孔德成博士,曾於1980年12月,訪問過安東的陶山書院。

安東市的一負責人表示「之前沒有儒教思想的代表性聖賢孔子、曾子、孟子的後人們共同訪問同一地點的事情,因此這次訪問更具意義。」

安東市長參加孔子廟祭禮

今年2月25日,安東市長權寧世等一行15人,作為孔子、孟子、曾子後人們訪問安東陶山書院的回訪,訪問了台灣。他們表示「將韓國安東珍藏的儒教價值,通過這次訪問,將向儒教發源地中國的孔子和孟子的後人們進行宣傳的機會。」

訪問團在2月26日,先參加了台北的孔子廟祭禮,之後與孔子廟管理委員會的負責人們舉行了座談會。

(责任编辑:赵云)

從1980年孔子第77代嫡孫孔德成博士的陶山書院訪問開始,雙方將30多年來的孔子家族和退溪家族的關係等方面進行了交流。雙方還表示,今後將在全球更廣泛的傳播孔子和退溪的儒教思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從古至今,假面舞在古代朝鮮半島甚為流行。最初以驅魔、為死者超度、祈求村落平安和豐收為目的,漸漸發展為嘲諷和揭露貴族和庶民間的社會矛盾、宣洩底層民眾苦悶和不滿的渠道,也作為娛樂百姓的民間表演,一直延續到今天。
  • 忠厚之人的善行獲天祐!(Shutterstock)
    善有善報的價值觀是一種普世價值,在中華文化中極受到崇尚標榜。然而善報的事蹟不一定是表現在外的轟轟烈烈的舉動,可能是一個人對自己行為操守高道德標準的自我要求。一起來看發生在清朝的兩件事蹟。
  • 清朝時期,秀水這個地方有一人叫盛生,他天性仁厚,生平從來沒有與別人計較過。他的一位堂兄在廣東作縣令,盛生就去廣東投靠他,替他幹些文書工作。在他身上發生過二次絕處逢生的奇蹟,是怎麼發生的呢?
  • 平日裡朋友間開開玩笑、逗樂尋開心,是常有的事情。然而,這些尋開心的玩笑也可能在那一瞬間引發意想不到的巨變,改變人的命運,是怎麼回事呢?來看兩則清朝的民間故事。
  • 射在中國起源很早。至晚商、周時代,弓箭已是男人的性別標誌,貴族家的男子必須從小接受嚴格的射箭訓練。射不僅是最重要的軍事技能,而且成為身體和品德教育的課程,所謂「講德習射」。
  • 《小學詩》是清朝謝泰階根據宋代大學者朱熹所著《小學》而改編的兒童啟蒙教材,教導兒童立身處世,全文五字一句,每四句為一段,所用語言力求通俗、易懂。這是給兒童立教、明倫、敬身的啟蒙教材、詩教。作者謝泰階曾用這本教材教導自己的學生,並因此影響到社會,在社會上得到很高的評價。
  • 守門人告訴說:「這乃是上洞神仙張果老,廊下所繫的白驢,就是他的坐騎。」王伯符能說話之後,又回到學堂教書。此後,功名之路遭遇挫折,讓他困頓失意,半輩子都痴痴顛顛,放逸不羈。
  • 古人對冬至這個日子非常重視,不僅因為冬至是節氣,是節日,更因為冬至這一天和「天道」息息相關。天道所示,人間所依,天人合一讓人生順遂,所以冬至這一天的意義就在日常生活中凸顯出來。北宋的易學大師邵雍有兩首《冬至吟》律詩,探涉深奧隱妙的大道之理,讓人玩味沉吟,給人生命啟迪!
  • 冬至在一年中是個大日子,無論是在節氣上,或是在民俗節慶上都是如此。在生活日常裡,古人也教導人怎樣過好冬至,迎祥接福避災殃。可知道哪些事適合冬至去做,哪些事不宜?一起來參考古人的智慧,掌握冬至日六宜三不宜的作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