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秋天是一個成熟的季節,也是一個肅殺的季節。中華文明經過夏季的熱烈,迎來的是秋季的沉靜、傷感、迴響。在漢唐雄風一千多年的吹拂之下,文化的果實已然芬香四溢,等待人們的採擷。所以中華文化在這個季節裏,回味多於創造,總結多於創新。這個秋天,經歷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是中華文明的最後一個千年。
五代十國宛如中華文明歷史中一場夏後的風雨,天光放晴之際已是大宋的江山,這是中華文明的初秋。在這裏文明的屬性由陽轉陰,政治上的開拓進取被收縮、內守代替,雖然大宋朝的文治彪炳歷史,但武功卻大為遜色。
加上宋朝開國的規模狹促,始終面臨西北與東北兩個異族政權的窺伺,導致了兩宋三百年的時光,都浸泡在一種憂鬱的情緒中,就像宋詞一樣,宛轉低回、纏綿悱惻。
而在與異族的對峙中、民族的危難前,卻演繹了中華文化的忠義內涵,楊六郎、岳飛、文天祥,他們的忠貞大義給中國人留下了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大宋王朝伴隨政治上的底氣不足,文化上理學的興起,恰如初秋時的西風乍起,給中華文明注入了全面收斂的氣息。中國人的心境與審美逐漸失去了漢唐時的闊大,慢慢走向了狹小與細微,對女人小腳的變態式欣賞就是從這時興起的。
程朱理學的本質是儒學的變異,導致形式上的逐漸僵化與內涵上的空洞,給後世的中國社會投下了長長的思想陰影。而在這一時期,大宋王朝的商業卻延續了夏季的熱烈,達到了空前的繁榮,足以傲視全球。
元代的大一統似乎一個奇妙的過渡,他終結了唐以後的政權割據局面、溝通了東西方的交往,奠定了今日中國的版圖基礎。
到了明、清兩朝,中華文明已經進入了中秋時節,這時的中華文化總體上已走向成熟,文化的果實等待收穫。恰如明清兩朝的國號,五千年的文明演繹,至此已應明白清楚。
康乾盛世也正是五千年文明的最後一次迴光返照,他的強盛不是制度性的開創,而是康熙皇帝個人政治修為的結晶。
後世很多文人都說明清兩朝文化上沒有大起色,其實這是季節使然。夏季已然逝去,文化的高峰已過,這時文明的使命主要是收穫而非創造,這種收穫就是對五千年文化的大總結,而印刷術、考古學、考據學、明清小說等等之類的成熟與興起,都為這些總結提供了可能與助力。
在政府方面,《永樂大典》、《四庫全書》、《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 全唐詩》、《全唐文》等百科全書式的成功編纂,圓明園的建立等等,都是浩大的文化工程,是對中華文化的全面搜集整理。
而民間對傳統文化的各方面研究總結也在廣泛進行,政治、經濟、文學、書畫、武術、國學悉數囊括。明清兩朝,僅刊刻的古琴譜就不下數百種之多,給後人留下了歷代琴士們不朽的雅樂妙音。還有棋譜、藥典、拳譜、畫譜等等,不一而足。
四大名著的問世更是用通俗小說的方式,把傳統文化的精義深入普及到天下萬民。《 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分別從廟堂、江湖、官宦、修煉四個方面,對人生作出文化上的概括,他用故事的方式把春秋大義、民間俠義、人間情義到人生真義作了精彩的演繹,一本《紅樓夢》幾乎就是中華文化的微縮,不同層次的人都能在其中領略到中華文化的不同境界。
至此,五千年的文化成果,大部分都已被成功收穫、載入典籍,中華文明隨後走入了晚清的深秋季節。
中秋是醉人的,深秋卻是肅殺的,無情的西風漫天捲地而來,吹落無數生命的果實。而在中華文明的深秋季節,文明的西風也連宵吹來,漸成席捲之勢,這就是西方文化的強勢入侵。
自晚清開始,西方人用他們的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大門,把他們的政治、科技、文化一併帶來。此時的中華文明已是一個垂垂的老者,再也難以抵擋這個來自異域的新興物質文化,終至於全線潰敗,不可收拾。
在這場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恰逢晚清在面對西方入侵時的屢戰屢敗,中國人的民族自信一挫再挫,終至許多國人文化信念動搖,紛紛拜倒在西方文化的光環前。他們由科技、經濟再到政治,開始全面效仿西方。
這一過程就是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最後在中國社會的上層建立了一個西方式的共和政體--中華民國。中華文明的秋季至此結束,中華傳統文化在精英階層中慢慢邊緣化,科舉廢除、讀經停止,儒家的天子政治終結,天人合一的文明模式不再,中華文明的冬季登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