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21日,台灣發生規模高達7.3級、威力相當於46顆原子彈的集集大地震,造成二千多人罹難;位於車龍埔斷層帶的南投縣中寮、國姓及台中縣的東勢災情慘重,到處斷垣殘壁、滿目瘡痍。
名列台灣「小百岳」的「九份二山」,與「崁斗山」隔著溪谷座落於投147縣道旁。地震時,位於震央的崁斗山發生嚴重走山,大量土石瞬間滑落谷底,當地有14戶農舍、39位居民慘遭活埋,至今仍有17人及289頭水鹿深埋地底。
崩塌現場因為沒有明顯的地標,遂以一旁的九份二山命名,讓這座原本只是登山客熟知的山岳一夕成為家喻戶曉的「知名景點」。而「九月二十一日」凌晨「1時47分」發生的集集大地震,與「九份二山」、「投147縣道」,數字上不可思議的巧合,也讓人嘖嘖稱奇!
上蒼展現「天威」 遺跡供人憑弔省思
雖然多數人對九二一地震已逐漸淡忘,各地倒塌的房舍也多重建完成,看不到災難的痕跡,然而這一場驚天動地的天災,在許多身歷其境的災區民眾心中依然記憶猶新,至今聞震色變。為了記錄這一段歷史,南投縣國姓鄉的「九份二山國家地震紀念園區」保存了地震遺跡,供人憑弔與省思。
找一個天朗氣清的日子,我們懷著敬畏的心情探訪上蒼展現「天威」的地震紀念園區。從投147縣道轉入往災區的龍南產業道路,正值產期的梅樹散布山林間,一片綠意盎然,累累果實叫人想起成語「望梅止渴」,似乎真能生津解渴呢!每年元旦前後,盛開的梅花將山區妝點得彷彿天降瑞雪,別具風情。
約十分鐘後,一個大轉彎,「九份二山國家地震紀念園區」赫然出現眼前。園區經過「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規劃建置後,顯得井然有序。「九份二山國家地震紀念地」木製牌匾矗立在路旁的駁坎上,牌匾上方即是震災第一個「景點」──「傾斜屋」,這裡原是朱姓人家的住宅,因地表滑動而傾斜,許多人進入時會感覺輕微暈眩,而被當地人稱為「磁場屋」。
災區全貌盡收眼底 令人怵目驚心
離開傾斜屋往前行,「入口意象」上記載著成立地震園區的緣起;路邊佇立一顆約兩層樓高的巨石,是當年從「震央」飛落於此;順著右方斜坡而上,即是九二一震央「氣爆點」和「走山」遺跡:一邊是巨大的土黃色岩石區,一邊是整個山面有如被刀削平的「順向坡」,許多地方至今仍寸草不生。原本林木茂密的山區,因地震劇烈改變後,地形與生態環境完全改觀,讓人體認到地震強大的威力與無情。
站在空曠的亂石堆上,災區全貌盡收眼底。雖然經過十二年的漫長歲月,生態已逐漸復甦,栽種的花草樹木也已長成,然而猙獰的巨石區、爆發點上殘破的紅色屋頂、崩塌面積廣達195公頃的走山場景,依舊令人怵目驚心。儘管科技突飛猛進,面對不可預知的天災,人類卻無法防範,在大自然面前顯得軟弱無力。
「山中明珠」堰塞湖恍若世外桃源
回到龍南路上繼續前行,原本蜿蜒曲折的山路隨著走山滑落谷底,從大滑坡上新開的道路,將走山分為上、下兩段。種植在路邊的「九芎」欣欣向榮,夏季會開滿紫紅色花朵,為這片受創的大地增添幾許生氣。地震時崩塌的3,500萬立方公尺土石將原峽谷地面堆高約175公尺,阻塞澀仔坑溪及韭菜湖溪而形成的二個堰塞湖。雖曾一度威脅山下村莊的安全,但經過多年復育與監控,如今已蛻變成景致優美的湖泊,被賦予「山中明珠」的雅稱。
通過走山路段後不久,隨著指標彎下岔路,沿「七號」產業道路前進,經過「七號觀景台」,這裡可以從另一個角度遠眺大崩塌奇景;再往前行到「石門觀景台」,則可仰望走山場景和防治堰塞湖潰堤的「梳子壩」,十分壯觀;最後來到堰塞湖畔,寬廣的湖面清澈如明鏡,災後大量栽植的台灣原生植物已長成茂密的森林,美麗的湖光山色恍若世外桃源,和方才怵目驚心的災區景象形成強烈的對比,讓遊人稍稍紓解沉重的心情。
面對天災 該仿效古人深刻反省
堰塞湖旁的小山丘上有一處「九份二山震災紀念碑」,詳細記載地震造成的傷亡和影響。佇立在刻著罹難者姓名的紀念碑前默禱,深刻體會:人在災難面前既無法掌握命運,又何必太計較利益得失!此時抬頭望見一隻大冠鳩在蔚藍的天際翱翔,頓覺若能跳脫世俗名利,就能和大冠鳩一樣享受海闊天空的自在人生。
在這場天翻地覆的百年大地震中,許多人瞬間失去寶貴的生命,也有人幸運逃過一劫、毫髮無傷。在感嘆人生無常、造化弄人之際,也驚歎大自然的力量深不可測,相形之下,人類顯得多麼藐小與卑微。
佇立在地震紀念園區中,遙想古人面對天災時總要反省自己是否言行不正觸怒天神才會遭難,遇到重大災難皇帝還得下「罪己詔」祈求上蒼原諒。反觀現代人類卻以為發展「高科技」就可以對抗自然災害,殊不知是因為人類無度地破壞生態才引發大自然反撲。可嘆的是,當災難來臨時人類卻又束手無策。想想近年來台灣及世界各地相繼發生的重大天災,深覺仿效古人深刻反省,也許才是亂世中的正道。
--轉載自《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