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在台北市世貿三館舉辦的第三年舉辦的新藝術博覽會,如同往年一樣熱鬧多元,參展的藝術家除了台灣本地。更有來自歐、美和中國大陸,作品風格從傳統、寫實到抽象、前衛都有。然而與往年相較,著重細膩寫實功力的繪畫,不論走古典、懷舊路線,還是採冰冷犀利的現代新寫實風格,都有增長的趨勢。
這種情況顯示了在當代藝術市場中,傳統的寫實技法是永遠不會退流行的。事實上,多數觀眾仍然偏好自己生活上熟悉的景象,能夠「看的懂」的畫面。特別是主題優雅、描繪精緻的題材,最為喜聞樂見。這一點可能要令強調顛覆傳統、拆解物質世界的邏輯結構、挖掘人性幽微的前衛人士氣短了。
寫實畫家的功力、才華與付出的心力和時間完全體現在作品中,觀眾看的到,也深受感染。有的作品流露出心靈上的沉澱,寧靜與祥和中時間仿佛凝結成為永恆;有的作品表現了人性中純樸、善良的一面。或許,在今日五光十色的現代生活中,單純、樸實無華與寧靜都顯得特別珍貴,也正是繁忙中人們所需要和渴望的。
以下聊舉數例以饗讀者。
台灣水彩畫家程振文以細膩而溫潤的筆觸,加上無比的耐心描繪出台灣最典型的「阿嬷」。畫家從自己母親面對家庭的苦難,仍不計辛勞、無怨無悔付出的身影中,看到台灣民間最純樸動人的力量。他的作品多是布滿歲月刻痕的老嫗或老農,然而他們皺紋卻映襯出真誠和滿足的笑容,歷盡了世事滄桑,又能返樸歸真。
程振文曾經擔心這些畫並不討好藝術市場,他的朋友也斷言過這些畫賣不出去,因為世人多喜歡風花雪月、俊男美女;「沒有人會把別人阿嬷掛在家裡」。畫家心裡也掙扎著,花這麼多時間畫,萬一不能賣錢怎麼辦?可是程振文就是不會畫美女,他一心想畫這些辛苦的媽媽,想畫這些曾經與命運拼博的老農,「那些皺紋最吸引我。」「畫必須先讓自己感動,才能感動別人。」
可喜的是,這些純樸善良的笑容與皺紋也感動了無數的觀眾,收藏家甚至有遠自香港來的,可見人的內心都還守著一塊同樣純樸善良的心田。
台灣年輕女畫家陳秀雯有感於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生活中,古老傳統的東西已逐漸的消失。本著對舊時光的懷念與追憶,畫家結合鄉土寫實藝術及超寫實主義,試圖將台灣傳統建築以靜物的形式來呈現。作品《保瓶系列》與《瓶景系列》、《存歿之間系列》、《榮枯之間系列》等,便是希望將台灣特有的傳統建築、事物、人文風情,能隨著創作一併被保存且不斷的傳承下去。畫面不只流露了畫家情感和思維,也呈現了歷史的痕跡以及時代的變遷;喚起了許多台灣人的回憶及共同情感。
展覽中走傳統古典風格的還有留學意大利佛羅倫斯,專攻古畫修復的台灣畫家賴志豪,以及台灣新秀畫家古雅仁等,他們的靜物畫不僅展現了深厚的寫實功底,也展現了畫家內心嚮往的一種寧靜與安詳的理想境界。此外,大陸畫家陳利、王文琮等等也都各有佳作。
歐美畫家中,出生於保加利亞的畫家Boyko Kolev,曾經細心鑽研古典大師的技法,對古典寫實畫法有著深厚對功底。初期以複製古典名作聞名;在長期浸淫於藝術大師巨作的海洋後,畫家開始思考尋求自己的定位,選擇了以照相寫實為主的風格。一般認為繪畫是把現實的立體世界壓縮在2D的畫面上,他則認為要把2D的事物再還原到3D,並以加倍的用心來感動觀眾。他取材自生活中簡單的小事物,用心構思和描繪,使作品雖然極其簡潔卻又十分耐看。如《信仰的守護者》,單純的色彩,簡樸、寧靜,看久了有一種平靜的感覺。也由於幼年生長在物資窮困的環境,長大後對於童年視為奢侈品的糖果零食等有著一些獨特情感,他也以放大寫實的手法來從新審視這些色彩繽紛的誘人糖果。
塞爾吉奧•馬丁內斯(Sergio Martinez Cifuentes),1966年出生于智利首都聖地牙哥,是一位自學畫家,自幼就嶄露出繪畫天分。早期以風景畫為主, 1987年婚後開始畫人物,以肖像和人體聞名。在藝博會上,他的《芭蕾舞者》系列充分展現了深厚的基本功,對美感的敏銳觀察力和細膩表現力。
而去年在博覽會上普受矚目大意大利畫家LUIGI PELLANDA ,今年再度以冷靜犀利的畫風成為亮點。他的靜物兼具超現實與超寫實的效果,十分吸引人。同樣去年也參展的西班牙畫家Picart,今年展出了西班牙特色十足的《騎士》,《Amor Ordinem Nescit》;Marc Figuras的《光之嚮往》則描寫了巴塞羅那城市著名的高第建築前,妙齡女子匆忙經過的浮光掠影。
廣大展場中顯然還有不少佳作,只是筆者來去匆匆,未及遍覽,不免有遺珠之憾。幸好藝博會每年舉辦,藝術愛好者仍有機會去找到激蕩出自己內心回響的作品。藝術就是應該帶來人心昇華的,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