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3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劉建邦台北30日電)藏身忠孝東路4段巷弄內的松山文創園區,因台北市政府推廣兼修復,讓荒廢菸廠轉化成文創展覽匯集地,假日更是人潮擁擠。
松山文創園區前身為松山菸廠,設立於1937年,前身為「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松山菸草工場」,主要負責是菸草種植、加工和銷售。
當時政府在1911年興建火車站台北煙草工場,專責菸草生產和加工製造;1937年發生中日抗戰,捲菸除供應台灣市場,也外銷華中、華南和南洋等地。因菸品供不應求,台北市松山地區另興建「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松山煙草工場」。
松山菸廠當時為台灣現代化工業廠房先驅,也是第1座專業捲菸廠,規劃時引入「工業村」概念,場內附設完整福利設施,如:員工宿舍、男女浴池、更衣室、醫護室、福利社、育嬰室等,佔地近19公頃,約20甲。
松山菸廠的建築風格屬「日本初現代主義」作品,形式簡潔典雅,利用面磚、琉璃和銅釘做為建材,做工精細,堪稱當時工業廠房楷模,全廠區費時3年3個月完工。
1945年戰後,國民政府接收松山菸廠,改名為「台灣省專賣局松山菸草工廠」。
台灣省專賣局於民國36年改制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松山菸廠再度更名,並專製捲菸、菸絲及雪茄等菸草製品,為台灣戰後最具代表性菸廠。
產量在民國76年達最高峰,員工約2000人,年產值逾新台幣210億新台幣,對國家財政收益具有極大貢獻。
民國77年,因都市空間規劃、香菸市場競爭力下降等原因,松山菸廠停止生產,正式走入歷史,時代變遷,製菸產業區域轉移,松山菸廠成為閒置場地。
民國90年,台北市政府將松山菸廠指定為第99處市定古蹟,其中辦公廳、製菸工廠、鍋爐房、一至五號倉庫為古蹟本體;蓮花池、運輸軌道和光復後新建倉庫一併納為古蹟保存範圍。
民國99年,松山菸廠轉型為松山文化創意園區。
松山文創園區營運中心說,未來將整合松山文創園區的育成、輔導、展覽與行銷等多項功能,注入資源和能量,帶動群聚效應,以多功能、多元化經營概念,形塑松山文創園區成為台北市設計和文化創意產業旗艦發展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