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倫理觀
古典小說中有大量宣揚倫理道德的篇章,其中許多人物形像,本身就是倫理道德的載體。受傳統文化意識尤其是儒家思想影響,以三綱五常、忠孝節義為代表的道德倫理體系規範著人們的行為。《封神演義》中說︰「民知有忠孝節義,不知妄作邪為。」
如《隋唐演義》、《太平廣記》等書中都有講述唐代郭子儀的故事,稱其為「天官」、「五福俱全」的代表人物之一。「五福」即長壽、富貴、康寧、崇尚美德與和平。
他之所以五福俱全,是因為他做人有度量、能包容、與人為善、德行端正。他在平定「安史之亂」和抵禦外族入侵中屢建奇功,但他從不居功自傲,忠勇愛國,愛民如子,無論是軍功、輔政,還是為人,都可當得上楷模二字。
他曾單騎赴回營,聯合回紇大破吐蕃,收復了洛陽、長安兩京,唐肅宗對他說:「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做上司,他善於培養人才,提拔的部下中有六十多人後來都因功位至將相。
他集富貴壽考於一身,子孫顯貴安泰,人們都說是其寬仁得到的福報。書中稱其「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殆三十年」、「猗歡汾陽,功扶昊蒼。秉仁蹈義,鐵石心腸。四海靜亂,五福其昌。為臣之節,敢告忠良。」
「五福俱全」的另一著名人物是北宋的范仲淹,無論生前還是身後都倍受世人的尊敬,其行善積德惠及子孫。《范仲淹傳》等書中講述了范仲淹內剛外和,性至孝,節儉而好施予。
他在詩中寫道:「長戴堯舜主,盡作羲黃民。耕田與鑿井,熙熙千萬春」,希望百姓能夠生活在像堯舜那樣的盛世。他在〈岳陽樓記〉中寫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成為古代正直的士大夫們立身行己的準則。
范仲淹官居參知政事,但他不為子女留下錢財,而是將其俸祿用於興學、置辦義田、扶危濟困。他的幾個孩子都很有建樹,為官清正,把自己的俸祿大多用在了擴大范仲淹辦的義莊上了。
儒家重視修己,提出「慎獨」,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恪守規範,不要認為做事無人知曉,其實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如《三國演義》中糜竺因為「目不邪視」、「以禮相待」得到火德星君的提醒。
糜竺家世富豪,有一次去洛陽做買賣,乘車返回,路上遇一美貌女子,要求搭車。糜竺遂下車步行,而把車讓給女子坐。這個女子邀請糜竺一同坐車。糜竺上車後正襟危坐,目不邪視。
走了幾里,女子告辭,臨別對糜竺說:「我乃南方火德星君也,奉上帝敕,往燒汝家。感君相待以禮,故明告君。君可速歸,搬出財物。吾當夜來。」說完就不見了。糜竺大驚,飛奔回家,將家中所有財物急忙搬出。當晚其家廚中果然火起,燒毀了所有房屋。糜竺就廣捨家財,濟助貧苦,後來跟隨劉備,矢志不渝。
道德觀念給人們提供判斷是非、善惡的標準。人的一切言行都在天的關注之下,所謂「天心」、「天意」、「天威」、「天怒」的說法在小說中隨處可見。
如《三國演義》中奸臣董卓死後遷葬,「天降大雨,平地水深數尺,霹靂震開其棺,屍首提出棺外」,以至「三次改葬,皆不能葬,零皮碎骨,悉為雷火消滅」,書中說:「天之怒卓,可謂甚矣!」
《說岳全傳》中的秦檜賣國求榮、陷害岳飛,難逃報應。秦檜後來背疽潰爛,死時看到有神人舉錘打來,周圍人都聽到他喊「饒命」和鐵索聲。秦檜有個衙役叫何立,到東南方去出差,恍惚間到了陰間,看見秦檜等奸臣都被拘入酆都。詩曰:竊弄威權意氣豪,誰知一旦似冰消。請看臨死神人擊,天道昭昭定不饒!
傳統儒道釋三家思想無不教人向善。史上著名小說作家如李昉、洪邁、羅貫中、吳承恩、馮夢龍、凌蒙初、曹雪芹等人,皆仰慕和崇敬道法玄妙的義理與高超的道德境界,而且他們中有的依法修行。
其作品中常以業報輪回來解釋歷史人物的命運、歷史事件的因由,而書中的許多「詞曰」、「詩曰」、「有詩為證」、「有詞為證」等更強化了這一論點。重視人物的德行節操,人物形像的善惡良莠,有如涇渭之水,分明易辨。其作品無論是在藝術性還是在思想性上都熠熠生輝。
中國傳統文化始終都表現出對「善」的極大關懷和追求,宣揚上天主宰報應,天理昭彰,天道神而明之,支配善惡之報,公正無私。企圖使人通過好因獲得好報斷絕導致惡報的因而力行可獲善報的因,勸人行善避禍,對社會各個階層起著警策、教化和保護作用,使人出於對自己及自己的未來負責的態度慎重選擇自己的行為。@
(全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