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神傳美術 文藝復興盛期

米開朗基羅(3)化腐朽為神奇——《大衛像》

作者:周怡秀
《大衛像》是米開蘭基羅青年期時的作品。(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601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續前文

1501年,二十六歲的米開朗基羅回到成為共和政體的佛羅倫斯,此時薩弗納羅拉已被處以火刑,索德里尼(Piero Soderini)於1502年繼任行政首長,呈現一番新氣象。由於在羅馬的《聖殤》像廣受讚譽,米開朗基羅開始嶄露頭角,大量的工作合同湧至,此時期最重要的,應屬新共和國政府委託的公共藝術工程,一是代表佛羅倫斯精神的《大衛》雕像(1501~1503年),其次是在維奇歐宮的議事大廳與達芬奇《安加里之戰》對壘的壁畫《卡西納之役》。

化腐朽為神奇:《大衛像》

早在米開朗基羅動手之前,這尊《大衛像》原來是一塊雕琢失敗、長年棄置在教堂空地上、「嚴重擋路」的大理石(註一)。1501年,佛羅倫斯教堂工程督造處決定找一位能夠將這塊頑石變成藝術品的大師來處理它。他們將大理石一端抬起墊高,使有經驗的大師能夠檢視並提出構想。包括達·芬奇和安德列亞‧桑索維諾(Andrea Sansovino)等幾位藝術家都表示了興趣。然而二十六歲的米開朗基羅聞訊後積極爭取,最後以完整、周密的構思說服了承辦人和總督索德里尼,並在1501年8月16日正式簽約,接下這挑戰性的任務。9月13日清晨,大衛像開始動工。

米開朗基羅首先做了一件手執投彈器的大衛像蠟模,之後又在大理石四周用檯架和厚板立起屏障(米開朗基羅在作品完成之前向來不允許他人觀看),開始日以繼夜埋首工作。米開朗基羅全身心投入工作時,吃得極其簡單,累了就在雕像旁和衣而睡,從不輕易離開工作。工程進度比預期緩慢,一方面因為作品本身的難度(米開朗基羅是用他人雕鑿過的有缺損的石材改造,比用全新石塊要難的多);另一方面因為米開朗基羅幾乎不用助手,獨立完成(註二)。此外,米開朗基羅可能同時還有其它的委託要應付。兩年多以後,《聖經》中的英雄大衛巨像正式誕生。

大衛以智慧打敗哥利亞巨人的故事在文藝復興時期是十分常見的題材;除了繪畫和浮雕之外,多納泰羅(Donatello ,又譯唐納太羅)、維洛其奧都製作過大衛青銅像。但他們呈現的都是腳踏巨人頭顱、面露勝利微笑的少年形象。米開朗基羅則完全不同;他將大衛塑造成一個成熟健美的裸體青年,表現的卻是應戰前蓄勢待發的緊張時刻。米開朗基羅充分運用希臘人體美學的contraposto(註三)——「對立式平衡」的姿態,重心放在右腳,右傾的脊椎,使全身重量集中在右腰和右腿,而與之抗衡的左半身自然呈現出反向的舒展,人體軸線也因而顯現出優美的S形。然而大衛身體看似優雅放鬆,眼神卻銳利逼人,體現出內心備戰的緊張狀態,仿佛正全神貫注、醞釀著下一刻即將爆發的攻擊力。米開朗基羅特地在雕像的眼球中鑿出瞳孔,強調銳利眼神的同時也表現人物的堅定意志。碩大而內鉤的右手(緊握彈子),使右臂優雅的線條到此突然緊縮,凝聚一股力量。如此「緊張—舒緩」的交替平衡;使雕像既有和諧、平衡、內斂的古典莊重,又具備了蘊藏於內的生命激情與張力。

唐納太羅《大衛像》。(Shutterstock)

根據柏拉圖說法,人間的物體早已先天存在於上界。深受新柏拉圖主義的影響的米開朗基羅認為,每一塊石頭都蘊藏了生命,而他在創作前能預見大理石內的「胚胎」——他的工作只是用鑿刀把多餘的表面部分剔除掉,把生命從禁錮他的石塊中解放出來。

瓦薩利認為《大衛像》「超越了任何古代和現代的其它作品,甚至連羅馬的珍藏品也無法與其相比。整個形態超凡脫俗,腿的輪廓線最為優美,肢體和軀幹的連接無懈可擊,從來沒有一個雕像具有如此優美的姿態、如此完美的優雅、如此美的手足和表情。」

《大衛像》是文藝復興時期,米開蘭基羅青年期時的作品。(公有領域)

然而,完成的巨人大衛像顯然不再適合放在原預定的教堂拱壁廊臺上,除了技術和穩定性等原因外,全裸的雕像也不能放在教堂。1504年1月25日,共和國政府召集了包括達芬奇等佛羅倫斯最知名的藝術家組成委員會(註四),以決定大衛像的放置地點。達芬奇和桑迦洛主張放在領主廣場的傭兵涼廊內(Loggia deiLanzi),但在米開朗基羅的堅持下,《大衛像》放在醒目的市政廳維奇歐宮殿門口(註五)。

由於薩弗納羅拉宣教的影響,全裸的大衛雕像仍然引起衛道人士(註六)的撻伐,於是運送工作選擇在1504年5月14日晚間進行,四天後才到達廣場。同年的9月8日,官方舉行了正式開幕。新上任的總督索德里尼遂將大衛像尊為共和體制佛羅倫斯的精神象徵。大衛面對強敵毫不畏懼,並以智慧戰勝了敵人、保衛了家園;而佛羅倫斯人民面對四周環繞的強敵,無懼於壓迫和威脅,堅持爭取自由,成立了共和體制。《大衛像》猶如守護神一般矗立在佛羅倫斯的市政廳前,自是意義非凡。@(待續)

註釋:

註一:十五世紀初,佛羅倫斯的教堂工程督造「Operai」(意Opera del Duomo,管理教堂工程、裝飾製作的委員會,當時由羊毛同業公會的重要成員組成),計劃為百花教堂的廊台訂做十二個舊約聖經人物。第一尊由多納泰羅在1410年完成,為約書亞像;1463年由佛羅倫斯雕刻家阿戈斯蒂諾(Agostino di Duccio,可能在多納泰羅指導下)完成第二尊,為海克利斯;1464年再委託阿戈斯蒂諾雕刻一件大衛像,並提供了一塊巨大的克拉拉大理石。然而阿戈斯蒂諾只開始了腿、腳、軀幹和披布的一些的雛形,也可能在兩腿之間也鑿穿了一個洞。然而1466年後多納泰羅過世,該計劃也不明原因終止了。十年後安東尼奧(Antonio Rossellino)被指定接手這個工作,也因難度太高而放棄,理由是「石頭不夠結實,紋路多,形狀太狹長,只適合雕刻哥德式雕像而不合適當代雕刻。」然而這對工作人員而言是個亟待解決的難題,不只因為大理石本身的昂貴,其中還牽涉到運輸難度和可觀的勞力成本。1500年時教堂的庫存清單中這樣描述著﹕「某塊叫『大衛』的大理石,躺在工地並嚴重阻礙通路。」一年後的文件上記載﹕『督造處決定找一位能夠將大理石變成藝術品的藝術家處理該石塊。』

註二:還有一點可以證明米開朗基羅雕刻技術的卓越:大衛像是由整塊大理石精準細膩雕琢而成,不像許多雕刻家必需採用幾塊石頭拼湊合成,或外加補充。

註三:Contrapposto意大利美術語彙,指人體動勢上的抗衡關係,例如當站立姿態的重心放在一隻腳的時候,為了平衡使得肩膀與手臂、腿臀呈現軸線反向的扭轉,此時身體軸線形成S形,身體呈現出自然、放鬆且更加生動。它也可以用於多人構圖,互相之間的對應姿態。

註四:委員中包括達芬奇、科西摩(Piero di Cosimo),波拉尤洛(Simone Pollaiuolo)、利比(Filippino Lippi)、羅塞利(Cosimo Rosselli)、波提且利(Sandro Botticelli)、桑迦洛兄弟(Giuliano et Antonio da Sangallo)、佩魯吉諾(Pérugin),及克雷迪(Lorenzo di Credi)等人。

註五:至於這龐大沉重的雕像要如何運到領主廣場去又引起了討論。結果基利阿諾·達·桑伽洛和安東尼奧兩人造了一座堅實的木架,把雕像用繩索吊在上頭,以減緩搬運時的擺動,慢慢送往目的地。在繩索上,米開朗基羅設計了一個滑結,當重量增加時,這個結便會自動繃緊,他還畫了素描來解說這個結實和安全的負重設計。

註六:抗議人士中也包括美第奇家族的支持者,因為大衛象徵的共和精神和舊有的美第奇權貴統治是對立的。

——轉載自//artium.co/zh-hant/node/15

((點閱【藝談】系列文章)

(點閱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悲傷的聖母不但顯得年輕美好,而且表情相當平靜,並未像一般喪子的母親那樣涕淚縱橫、號啕大哭。除了不破壞美感,米開朗基羅同時也藉此表現了聖母超然的神性。
  • 伴隨路易十四一生的最大藝術事業,則非凡爾賽宮莫屬。這座集結王權意識與當代的藝術精英共同打造的華麗花園宮殿,立即成為歐洲其它王室競相效仿的王宮範本。
  • 古人類都有對神對信仰,最早的藝術品也都出現在神的殿堂裏,表現神聖美好的境界。文藝復興時代的義大利也不例外,只是在人文主義的思潮下,藝術家以更人性化的角度來表現神和闡釋教義。也由於藝術的發展,除了教會大量以藝術來讚頌神、彰顯神的存在和偉大之外,許多有能力的商人或富裕家族也都希望擁有表現神的宗教藝術品;特別是表現聖潔、慈愛與天真的『聖母子』更是歷久不衰的熱門題材。
  • (大紀元記者徐翠玲台灣台北報導)「天堂‧審判‧重生 米開朗基羅:文藝復興巨匠再現」特展,1月23日舉辦開箱儀式,對外亮相展品包括古維納斯像習作、聖凡喬尼佛羅倫斯教堂平面圖、14行詩等3件真跡手稿;同時還有《大衛頭像》雕塑原作複製,以及義大利國寶級濕壁畫大師德維托(Antonio De Vito)濕壁畫摹作《創造亞當之手》。
  • 文藝復興盛期另一位與達芬奇勢均力敵的藝術巨擘是米開蘭基羅。他們先後出生、成長於佛羅倫斯,是同鄉也是競爭對手。米開朗基羅比達芬奇晚23年出生,卻多活了45年,是文藝復興盛期最長壽、影響力最大的大師之一。他一生跨越了文藝復興的早期、盛期到晚期,看到了羅馬的興衰,也引領著藝術的變革,直接或間接影響著矯飾主義和後來的巴羅克風格。
  • 1492年羅倫佐去世後,米開蘭基羅回到自己家中。這段期間他得到佛羅倫斯聖神教堂院長的協助下,他得以利用教堂醫院(l'hôpital Santo Spirito de Florence)的屍體進行解剖研究,一窺人體結構之奧秘。為此米開朗基羅雕刻了一件木製的耶穌像(wooden crucifix,1492-93)回報給教堂。
  • 我曾讚嘆丁托列多神奇的透視與構圖,也對他那些粗糙未完成的畫作疑惑不解。恰逢他500歲冥誕,看了很多他的畫作,尤其是肖像畫與素描,讀了不少關於他的資料,知道他越多,越感受到他的掙扎與渴望的陷阱,看見他在藝術與所處的環境中拔河。
  • 居魯士的兒子岡比西斯二世(Cambyses II) (注一),以嚴刑峻法聞名。當時有一位法官西薩尼斯(Sisamnes)因接受賄賂而做出了不公正的判決。事發後法官被逮捕,在國王岡比西斯二世的審判下被處以剝皮極刑。而繼承他事業的兒子奧塔尼斯(Otanes)將來必須坐在披掛著父親人皮座椅上執法以為警惕。
  •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時期重新發現了古典希臘的哲學和藝術觀點,在此基礎之上建立了新的一波創作浪潮。直至今日,文藝復興仍被尊為西方的黃金時期。
  • 藝術是人類文明的智慧結晶,追溯歷史,藝術的起源往往與信仰有關。當人們的某種思想感情太過強烈時,就會將其表達出來,用歌聲、用圖畫、用舞蹈。在上古時期,人們對神明的敬仰之心、虔誠之意超越於其它的任何一種感情,因此,在任何一種人類藝術的濫觴階段,我們最常看見的就是描繪天國神佛的作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