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帝王罪己

作者 : 辛聲
font print 人氣: 42
【字號】    
   標籤: tags:

在中國歷史上,從禹、湯到周成王、秦穆公、漢武帝、唐德宗、清世祖、清聖祖,每當有重大的天災人禍發生時,帝王們常常都要反省自己--我做錯了什麼?為什麼上天會震怒?然後,沐浴齋戒,拜祭天地,甚至向天下發出〈罪己詔〉,公開對自身的過錯和失敗進行反省懺悔,向上天、向所有百姓承諾一定會改正錯誤,並要求天下人務必要勸諫、監督自己,以此來獲得上天的原諒,免得上天降罪、百姓受苦。

自責己過,對有良知者來說,原是件平常的事。但作為「君權神授」的古代帝王,能對自己的過錯反省悔悟,卻實屬不易,倘若再寫成文告--〈罪己詔〉,頒示天下,那就更難得了。那麼,何以貴為「天子」的古代帝王會公開對自身的過錯和失敗進行反省懺悔呢?這就得追溯到中國的文化傳統了。

自古中國就敬天信神,決不會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人們相信天命只會眷顧「有德之君」,一旦「天子」失德,勢必就會影響到王朝的興衰,「失德之君」最終都會被天命所遺棄。因此,君王如果想要江山永固,就得修德以配天,而天災人禍則是「天意」的體現,古代統治者大都視其為「天象示警」。

歷史上最早「罪己」的古代帝王是禹、湯。史載,大禹登上帝位後,有一次看見犯罪之人,就傷心的哭了起來,左右問其故,禹曰:「堯舜之時,民皆用堯舜之心為心,而予為君,百姓各以其心為心,是以痛之。」生活在原始社會末期的禹見民心渙散,深感內疚,認為自己沒有當好這個首領,於是自責。

商滅夏後,湯佈告天下,安撫民心,史稱〈湯誥〉。湯深刻的檢討了自己的過錯,曰:「罪當朕躬,弗敢自赦,唯簡在上帝之心,其爾萬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無以爾萬方。」此後,適逢商連年大旱,五穀不收,負責宗教祭祀的大臣說,要用人為犧牲,向上帝祈禱求雨。於是,湯「剪髮斷爪」,身為犧牲,禱於桑林,「以六事自責」,曰:「余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萬夫有罪在余一人。無以一人之不敬,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於是,民大悅,雨亦大至。

禹、湯罪己,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應,遂成為後世帝王皇帝傚法的榜樣。

史載漢武帝即位後窮兵黷武、好大喜功,又好神仙方士,大造宮室,揮霍無度,致使民力枯竭,寇盜並起,天下大亂。武帝晚年漸有所悔,征和年間,他駁回了大臣桑弘羊等人屯田輪台(今新疆輪台縣)的奏請,決定不再「擾勞天下」,並「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輪台罪己詔〉。漢武帝晚年面對大廈將傾的危難局面,幡然醒悟,痛改前非,全面調整了國家的內外政策,不但使政權轉危為安,而且也為「昭、宣中興」打下了基礎。

唐代也有位皇帝在危難之時發過罪己詔,他就是唐德宗。此君即位不久,就先後有號稱「四王」、「二帝」的幾個節度使舉兵反叛。西元783年,長安失守,德宗倉皇逃亡,被叛軍一路追殺至奉天城。次年春,他痛定思痛,改年號為「興元」,並頒〈罪己大赦詔〉,「分命朝臣諸道宣諭」。

詔書中歷數了自己的罪過後,說:「天譴於上而朕不悟,人怨於下而朕不知」,「上累於祖宗,下負於蒸庶,痛心疾首,罪實在予」。此詔文字真摯動人,很有感召力,頒後,「四方人心大悅」,「士卒皆感泣」,民心軍心為之大振,局勢因而大變。不久,動亂即告平息。

1679年的大地震,對於正忙於平定三藩叛亂的康熙帝(清聖祖)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警策。他趕緊「詔發內幣十萬賑恤」,接著又告預群臣:「朕躬不德,政治未協,致茲地震示警。」康熙帝的態度是真誠的,他找出了官吏的六項「弊端」,認為這就是「召災之由」,並指令九卿詳議,由吏部立法嚴禁,務期盡除積弊。

在古代皇帝中,罪己次數最多的要算是清世祖順治皇帝了。這位少年天子親政後,自然災害很多,「水旱累見,地震屢聞」,「冬雷春雪,隕石雨土」。他把這一切自然現象都歸罪於自己的「不德」,上干天咎,所以,不斷自我反省,屢屢下詔罪己。臨終之際,又留下了一道罪己遺詔,淋漓盡致的為自己列舉了十四條罪狀,條條都是原則問題。順治帝為自己羅列的十四大罪狀,應該說是夠全面、夠深刻的了,因此也奠定了「康乾盛世」。

在天災人禍面前能夠自責,反省懺悔自己做錯了什麼,從而修正自己的錯誤,承擔自己應負的責任,找到避免天災應對人禍的方法,這充分體現了古代明君的良知,更是天下萬民的一份福氣,也是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精華之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人心生一念,天地盡皆知。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神明無時無地不在鑑察善惡。
  • 孫思邈,京兆東原(今陝西耀縣孫家塬)人,中國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自幼聰穎好學,七歲讀書,日誦千餘言;及長,通曉諸子百家之說,尤善談老子、莊子並兼好佛家經典,被人稱為「聖童」。
  • 明末清初之時,有一個叫作傅之元的人,他曾苦學醫術,後來遇一異人傳了他一種被稱為「太素脈」的小道。這種小道能通過人體脈搏變化來預知人的貴賤、吉凶、禍福。他精通這種小道後,漸漸為人所知。
  • 如前章所述,華夏文明為人類文明之坤軸,集眾部之大成,承百代之菁華,故而把握華夏文明之主題,而人類文明之主題也就了然於前。而華夏文明之各部,上自君子六藝,下至農工百業,其代有承傳,千載相繼者,無非「修」、「煉」二字,且此「修煉」之為文明主題,原非現代人所以為之宗教概念或精神範疇。蓋中國之人,自古有一「天人合一」之思想,凡有所從事皆要順天而行,合於宇宙之規律,方能得天時地利神明相助而有所成就,非此,則人不能盡其事,事不能盡其意,意不能盡其善。然此「天人合一」之境界,殊非生而知之,亦非坐而待之,又非僅技藝之切磋琢磨可學而致之,必要於心性上有一番歷練提升,或能有所進境,此過程即「修煉」之所謂也。
  • 圍棋是中國傳統文化四大藝術「琴、棋、書、畫」之一,歷來受到人們的喜愛,在中國古代半神文化中占有顯著地位。圍棋跟太極、河圖、洛書一樣,是中國的神傳文化,其簡單的圖表中包含著無窮的奧妙。
  • 「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思回頭」,這是《紅樓夢》第二回中,賈雨村在維揚(今揚州)的智通寺門上看到的一副對聯。細想想,這實在是一幅洞察世情深刻的佳對,可現在還有多少人能理解、接受呢?有餘之時不思退步,無路之時再回頭又如何能夠呢?
  • 古人云:「三人同行,必有吾師」。一個人走在世上,要有一顆謙卑好學的心,只有這樣,博採眾長,才能豐富自己,成熟自己,最終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那麼面對別人給我們指出的不足,自己也應該像古人那樣抱著一種「聞過則喜」的態度,也就是無論別人表面上是善意、惡意的給我們指出不足,都要用一種感激的心來對待,都要善意的理解別人的意思。
  • 經濟政策,是國家的首要政策。康熙皇帝的強國富民的經濟政策是怎樣的呢?本文即試圖探討和回答。
  • 清代康熙年間,總兵王輔臣叛亂,叛軍所經之處,大肆擄掠。搶到的婦女,不管老的、少的、醜的、俊的,全裝進布口袋裡,四兩銀子一個,任人收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