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望山壁,數個由石窟鑿成的天然廟宇隱約在目,走近其中,陪伴著青燈古佛的出家人,加深了遊子對入山修道的認識與想像;腳下所踩的古老石道刻劃出歲月痕跡,樹梢上幾許蟬鳴風聲訴說著此間的清幽與忘塵,這兒時印象的獅頭山,一直埋藏心中令人難以忘懷。
心繫山門莊嚴,情牽古道滄桑
初次造訪獅頭山已是三十餘年前的事,當時跟隨大人們踏著石板古道沿階而上,心中有著無比的興奮與好奇。雖然是為旅遊踏青而來,但行步所見景色之清麗幽深與古剎山門之樸實莊嚴,著實令人對此方外之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來此容易多了!寬闊的柏油道路足以讓遊覽車長驅直入,但我仍棄車沿舊古道前行。一路上落葉覆滿行徑,彩蝶不畏生人四處飛舞,不知道牠們已多久不見人蹤?一別多年,這落葉底青苔石板是否還印著昔日之童年足跡?
人世間的事物真沒有永恆不變的,除了時光之外,還有許多東西也同樣會一去不返。想著想著不禁有點惆悵起來。幸好獅頭山的紫陽門,依舊是它原來的樣子,仿佛讓人有能經此門穿越時光遂道回到從前之感,稍稍撫慰了那一絲情牽。
功過多言無益,石獅閉不語
站在鎮守著獅頭山18座古剎的首座山門──紫陽門前,還未入山門,就先對著字跡蒼勁的楹聯若有所感,彷彿山門真有無形的力量,像是搭飛機前先得進入X光門掃描似的,你得先卸下久已不能沉靜的思慮,才能讓你進入這佛門清靜之地。
「塵外不相關,幾閱桑田幾滄海;胸中無所得,半是青山半白雲。」紫陽門上的這句楹聯是翁同龢1916年所刻,思詠再三讓人頓覺凡塵俗慮如輕煙般消散。一如元朝元遺山所寫「昨日東周今日秦,咸陽煙火洛陽塵;百年蟻穴蜂衙裏,笑煞崑崙頂上人」這首詩一樣,站在修煉人和神仙的角度來看塵世,或許就是這種味道吧!
「公獅居左,張嘴咆哮;母獅居右,閉口露牙。兩座石獅的軀體都略彎向內,呈相望拱衛之狀。」據說1970年以前在台灣所刻的石獅子大致都是這種刻法,但1970年以後,石獅的嘴都刻成張開的了。
建於1980年、紫陽門外的這兩座石獅,卻是難得一見的例外,始終都雙嘴緊閉。有此一說是,一入紫陽門的輔天宮主祀奉地藏王菩薩,來到地府之界,人生的功過好壞早已留下紀錄,此時再自說利己之言又何益!所以石獅閉口不語。
岩洞內闢建寺庵,道德門內移留樹
獅頭山的獅頭在苗栗縣南庄鄉與三灣鄉交界處,獅身至獅尾則在新竹縣峨嵋鄉境,沿著登山步道從獅頭走到獅尾約需兩小時。早於1927年獅頭山就已獲選為台灣12勝景之一,山寺林立是此山的特色,全山共18間寺庵,除建築最宏偉的輔天宮沒有緊貼岩壁而建之外,其餘的17間都建於岩洞內。
穿過獅頭的第三道山門道德門,接下來的步道相當陡峭,由此可以直攻步道的最高點海拔492公尺的望月亭,此處正是新竹、苗栗兩縣的縣界所在。道德門與其旁邊一棵名為將軍樹的大樹,還有一段小故事。
1950年間,楊森將軍有一紅粉知己在海會庵掛單,將軍常去探望這位朋友,有次經過道德門時,因整建工程需砍除這棵老樹,楊森感嘆:「樹長這麼大不容易啊!」建議將道德門往內移以保留大樹。如今此樹枝葉繁茂,然昔日留樹之人早已不在了。
山形酷似獅頭而得名
清道光六年(1826年),淡水廳同知李慎彝為了開墾拓殖中港溪山區,親自率領隨從到祭山湖(今苗栗縣三灣鄉)觀察地形,當他召集當地居民宰殺牛羊祭祀山靈時,遠眺該山之形酷似獅頭,大為驚奇,遂以「獅頭山」名之。
有趣的是,與獅頭山隔中港溪遙遙相對的象山,細觀則見象頭低伏狀若飲河,又像大象近臥於百獸之王面前,俯首稱臣。細觀天地萬物千奇百怪、相生相應之態,讓人不得不對造物主的鬼斧神工嘖嘖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