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國國有企業不具全球競爭力
【大紀元2013年01月17日訊】波士頓諮詢公司(BCG, Boston Consulting Group)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在全球競爭方面,據國有性質的企業可能帶來的更多是阻礙,而不是助益。該研究報告稱,這一點對中國的國有企業來說尤其如此。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自2006年以來,BCG每年都會編制一份來自新興市場的100家「全球挑戰者」(Global Challengers)名單。上榜企業都正在向海外擴張,目標是成為各自行業的全球領導者。該名單中,國有企業數量一直在穩步減少:今年僅有26家。相比之下,2006年為36家。與此同時,私營企業的比例在增長。
由政府支撐、並擁有不公平補貼以有利全球擴張的國有企業,已經成為西方跨國企業和全球自由貿易參與者害怕和厭惡的對象。
本週稍早,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指責中國政府扶持本國有機塗層鋼材(用於建築和家用電器)生產商,使其得以低於市場價格獲得原材料。去年,歐盟委員會因一起相關投訴,對中國鋼材生產商徵收了最高達到58%的臨時性反傾銷關稅。
批評人士認為,國有企業成功的部分原因在於,它們的生產成本被人為地壓低了,如資本、電力和勞動力等等。
國有企業為何無法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中多所斬獲?BCG列舉出多種原因與現象:它們只在本國市場擁有相對競爭優勢,通常無法切合國際客戶的需求﹔它們不會很好地管理員工﹔在跨國併購方面,它們更加傾向於規避風險、在國外遇到的政治阻力等。
BCG報告中說,為了在本國之外獲得成功,國有企業需要吸引人才、承擔風險、發展成功的商業模式,並緩解市場中主要利益相關者的擔憂情緒。
沒有出現在BCG的名單中並不總是意味著國有企業已經失敗。這可能意味著,它們在國內更容易賺取利潤。例如,作為受到保護的壟斷企業,中國移動(China Mobile)仍然是中國最大的移動運營商,它未能進入今年BCG名單的原因很簡單:沒有足夠的驅動因素促使該公司在全球擴張。
(責任編輯:王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