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房間首先映入記者眼簾的是像岩石一般絲毫不動的背影,陌生人的到訪一點也不影響他手上的工作,記者屏住呼吸在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雕刻家郭宏燦的面前悄然入座。他的全部精力灌注在面前寬敞的銅板上。所謂的作業工具,僅限於小小的錘子、釬、鑿子和銀絲,無任何其他多餘作業工具。
他順著一條線鑿出細小縫隙,在裡面鑲上銀絲。記者仔細觀察,發現他手到之處,竟是數百個密密麻麻的閃亮銀星。郭宏燦說:「這些是工作近八個月的成果。」
藝匠家業四代相傳
金屬工藝曾經是他的祖父和父親的職業,從小目染在工作室工作的父親形象,他也自然地從事起這個行業,他的女兒目前也是專攻金屬工藝,真可謂是四代相傳的家業了。
郭宏燦表示,雖然是自己選擇了這個行業,但是在經歷艱苦和困難的過程中,曾幾度有過放棄的念頭,但最終他聽任命運的安排,至今已走過了四十年的歲月。就在他獨自漫步命運之旅的2004年,他被指定為京畿道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雕刻家,去年他入駐於富川工作室街。
不能失誤的精準作品
目前,在韓國像他這樣做金屬鑲嵌工作的雕刻家也僅有二、三人。鑲嵌金屬工藝是在青銅等金屬表面鑿出縫隙再將金或銀鑲進縫隙的一項工藝。這項工藝工程中,利用釬工作的技巧尤為重要。
「所謂技術在於是否能鑿出正確的直線和曲線。深度和寬度要適當均勻,利用釬鑿好深度後,再用如刀刃般鋒利的釬將鑿好的底部往四周拓寬,這時鑲嵌銀線進去,因底寬上窄,銀線就被固定住了。」郭宏燦說道。
他接著表示,「當把銀線鑲嵌進縫隙後,用錘子錘打將其固定,再用繩子或砂紙將表面做光滑處理後,作品就成功完成了。在這過程中,需反覆進行數萬遍的錘打和拔銀絲的簡單操作,需要高度的集中力和忍耐力。」
聽到這裡記者恍然大悟,怪不得記者剛進入房間時只看到他穩若泰山、紋絲不動的背影。記者問道:「如果失誤了怎麼辦呢?」他似乎是第一次考慮這個問題,暫時猶豫了一下,答道:「失誤可不行。」
蘊含歷史的藝術價值
2008年首次開幕的「富川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迎來了二十七萬名的觀光客。他在博覽會召開期間,幫助協調各種事項。他對博覽會情有獨鍾,但也因有人不理解他的作品而傷感:「在首次博覽會上,對博覽會內容不瞭解的市民很多,因為國民認為文化財產是很古老的,但是對博覽會具有何意義就不懂了,所以想讓他們理解很吃力。甚至也有很多持反對意見的民眾,如當時有人在名品館看到我的作品上的價格標籤脫口而出的不是讚揚的話,而是說:『哇,為什麼這麼貴呢?』如果是路易威登或者是克裡斯蒂安.迪奧的作品擺在這裡,誰也不會說貴的。」
富川工作室街是外國觀光客們常光顧的場所。他特別強調說:「日本人對文化財產的態度和我國市民有很大差異,光看牌匾就可以看得出來他們對雕刻家恭恭敬敬的……」說到這裡他的臉上掠過一絲遺憾和悲涼。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栩栩如生的歷史,如果無人將其發揚,那這領域就將面臨著消失。將丟失的文化再尋找回來是很困難的,因為那是人傳人流傳下來的。日本人之所以珍惜本國文化的理由是他們認為日本是文化先進國,他們為自己國家是世界先進國而自豪,但是韓國卻忽視自己國家的文化,這是非常錯誤的認識。」
郭宏燦認為,塑造市民珍惜文化財產的觀念得從制度和教育上著手,並希望在非物質文化節時也能一同進行落實文化財的提倡。
用鑲嵌技術留住文化財
目前郭宏燦正在進行的作品《天象列次分野之圖》已完成一半,這個作品並不用於出售,也不是受他人委託而作。他表示:「原本《天象列次分野之圖》是國寶,雕刻在石板上的,隨著歲月流逝,最終將磨損消失,只剩下影印本。金屬雕刻中有鑲嵌技術法,也就是在金屬上鑿出縫隙將銀絲鑲嵌到裡面,這樣的作品即使經過歲月流逝仍會完好保存。以這種方式製作的作品在中國的文化遺產中有超過三千年流傳至今的,所以我想用鑲嵌技術將這個作品製作出來,即使隨著歲月流逝石板作品消失了,同樣的鑲嵌作品也還會一直流傳下去。」
雖然有這樣的構想已久,但真正讓他開始著手這個作品的動力,源於去年與韓國中央研究院的金日權教授(歷史天文學)相遇後開始的。當他向金日權傳達自己的意願後,金日權將自己珍藏的真品《天象列次分野之圖》的石刻拓印圖送給了他。
《天象列次分野之圖》就是把天體的現象按次和分野來排列而畫成的天文圖。郭宏燦說:「這個天文圖是1392年朝鮮成立以後,1395年製作的。據記錄記載,是權近(1352年~1409年)以高句麗的天文圖為背景而製作的,外部星座是高句麗天文圖,裡面的是朝鮮天文圖,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圖案,這樣的文化財產需要復原以留給後世。」
之前,郭宏燦還重新製作了許多被指定為寶物和國寶的文化財產,他認為那是作為雕刻家應該做的事情。他還表示,以後他仍願意繼續製作具有歷史性意義的重要文化財產。
他的下一幅作品是日本的《七支刀》。首先得尋找能製作刀的人,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韓國目前製刀技術處於斷絕狀態。這讓他覺得很苦惱,但是仍敘述了相關《七支刀》的許多故事,以他對文化財產的熱情,無論如何都將會完成《七支刀》作品。
最後,郭宏燦又重新拿起了他的錘子,留下具節奏感的聲聲錘聲──遨遊在數百年前的歷史天空中去了。
本文轉自第198期【新紀元週刊】「人物特寫」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