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飆漲隱藏著危害 揭開精神官能症
【大紀元2012年09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李郁玫報導)近來因全球經濟的不景氣,被放無薪假的人數大幅增加,人們的生活壓力指數上升,連帶著心理的健康也受威脅。醫師提醒,若能早期發現初期的憂鬱、焦慮、失眠等症狀,調整自己的生活態度與方式,就能避免相關精神官能症的產生。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王仁邦表示,臨床上的精神疾病可初分為兩大類,一為受較多體質因素影響的重大精神疾病,治療上以藥物治療為主,如精神分裂症與躁鬱症等;另一為因重大壓力事件所引起的精神官能症,治療上除了藥物治療外,另需輔以心理治療,如憂鬱症、焦慮症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
精神疾病治療成效 時間掌握成關鍵
王仁邦說,精神疾病的病因與種類雖然複雜,但決定精神疾病預後的最關鍵因素是病患接受治療的時間。過去精神疾病,被認為是一種家族道德缺陷或惡靈附身,使得不少精神病患延遲就醫治療,造成相關的併發症與功能缺損。他強調,現代醫學認為精神疾病是一種腦疾病,可以有效治療。因此,若能減少延遲治療的情況,甚至能從前驅症狀就開始進行評估或治療,將會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
生活壓力負擔沉重 留意身心異常症狀
精神官能症主要是受先前的負面經驗或壓力事件影響所致,目前也成為精神科門診日漸增加的病患族群。王仁邦說,最常見的精神官能症是憂鬱症。之前一位60歲的女性病患,為失婚的女兒扶養孩子,十多年來逐漸出現憂鬱症狀與不明原因的胸悶、下背痛與肩膀酸痛,這期間病患頻繁至診所或藥局注射鎮定劑,並未至精神科就醫,直至子女帶來醫院確診,經過醫師的評估後診斷為憂鬱症合併藥物依賴,安排至精神官能症病房住院治療。
王仁邦提醒,若發現自己或身旁親友出現精神病症狀,如思考或知覺異常、自我感改變或人際關係改變,出現幻覺、妄想,或重大壓力事件後的精神科症狀,如憂鬱、焦慮、活動量減低和睡眠變差等,建議能即早尋求心理諮詢或精神科評估,早期治療讓疾病的預後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