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府城擁有全臺數一數二的廟宇、數量最多的古蹟,且年代久遠,深具歷史價值。寺廟最華麗、最壯觀的就在屋脊上綴滿的剪黏藝術,有龍、鳳、走獸、福祿壽三星、寶塔、忠孝節義的故事、神仙傳說等等。剪黏藝術最早來自於中國大陸,明末清初時期,大陸稱呼為崁瓷、或有人稱為剪花。
不同於一般傳統工藝,剪黏深奧、耗時,涵蓋許多工法,包括結構力學、營建、土木、彩繪、交趾陶等專業技藝,是一門複合媒材的藝術。剪黏雖來自於中國大陸,然而文化大革命後,這門傳統工藝已在中國大陸消失。
談起臺灣的剪黏,最著名的莫過於臺南安平葉家,祖父葉鬃是臺灣本土剪黏開山大師洪華門下弟子,洪華藝術輩分極高,與中華廣東何金龍大師同輩分。葉家從葉鬃(人稱鬃師)開山、葉進祿(人稱進祿師)接棒,目前由第三代葉明吉接手,為臺灣剪黏藝術的開山立宗門派。
國寶匠師葉進祿 神明也點名
高齡已屆81歲的進祿師,小時候隨著父親葉鬃學習剪黏工藝,參與修建的廟宇不計其數,作品遍及全省古蹟、寺廟。67歲時獲頒銀髮技藝薪傳獎,69歲獲省政府頒發終身成就獎,77歲獲得第14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是國寶級匠師。
小時候,進祿師跟著父親葉鬃學習剪黏,葉鬃有許多學徒,然而唯獨對葉進祿特別嚴格。其他學徒每天晚上總是去看布袋戲或歌仔戲,放鬆自己,而葉鬃卻不讓葉進祿休息,不准他像其他人一樣跑出去玩,而是緊盯著他每天不停地畫,葉鬃說:「習藝首重繪畫,要把你的筆路練好,這樣你做剪黏將來才會有前途。」鬃師的嚴厲,只要進祿師同樣的問題出現3次,就一個耳光打下去了。就在這樣嚴厲要求下,加上天分與認真的態度,造就進祿師日後卓越不凡的畫功。
進祿師說:「作剪黏工藝一定要會畫。」多年前,草屯鎮南埔村要蓋陳府將軍廟,請進祿師提供剪黏設計圖,當委員看到他帶來的畫作後,不相信剪黏師傅可畫得如此靈活,認為是請其他畫師代筆的。於是給進祿師考試,請他現場作畫,發現確實是進祿師親筆所做,委員很不好意思地說自己:「真是有眼不識泰山。」
當時廟裡有兩派,一派主張給價格便宜的剪黏師傅作;一派主張給質量高的進祿師做,由於很多廟經常透過擲筊,請示神明,決定剪黏工作給誰做,後來擲筊結果決定由進祿師做。
提起擲筊,進祿師還曾經與一百多位剪黏師父競逐臺北新店碧潭明聖宮剪黏工程,當時他竟連續擲到9個聖筊,順利獲得工程機會,驚呼這比被雷打到的機率還小。
民國80幾年時,進祿師發現30年前製作的臺南建安宮剪黏作品,正被廟方準備丟棄,他以50萬元將之買回,成為自己的收藏,清洗整理後,又回復原來作品樣貌,廟方當時見了後悔末及。由於剪黏在大陸已失傳,曾有中國大陸福建教授,想以人民幣5千萬元請進祿師父子去大陸幫忙修復古蹟,由於不信任中共,父子倆沒有答應。
從白領到匠師 葉明吉扛家業
傳統工藝很少父子相傳,從小在剪黏作品、材料、工具堆中長大的葉明吉,傳統剪黏材料如同是玩具。學校畢業後,葉明吉並無意願接手家族事業。就在30幾歲結婚生子後,父親葉進祿一再號召他回家接手,沉重表示若無人接手家族事業,就無顏見祖先、死不瞑目。幾經考量,葉明吉終於回到家中與父親學習剪黏。
葉明吉過去是擔任營造工務部經理的白領主管,剛回來時,一樣得從基層學徒做起,令他很不能調適,經常想跟父親推拒,但卻一直鼓不起勇氣。後來他慢慢適應,加上小時候耳濡目染,剪黏對他而言很熟悉,於是很快走過學徒過程。後來父子倆成立工作室,在剪黏傳承與教學上不遺餘力,並致力於修復古蹟。
因是營造業出身,葉明吉以結構學理論,將當時業界凌亂的剪黏專業術語、剪黏由來、歷史過程做統合整理。並寫成文章介紹推廣給文化界、政府機關,教導給導覽解說員。自此剪黏的很多說法慢慢就統一下來了。
首創立體剪黏 走出廟宇成藝品
一般廟裡面的剪黏作品都是嵌在牆上,只有半面身體,葉明吉認為要讓剪黏作品走出去,讓更多人認識、欣賞,於是首開先例,創作立體作品。剛開始時,進祿師不能理解。後來證明此創舉,讓剪黏作品從廟裡走進了展覽室,開闢出另一條新的路,更有利於向政府機構推廣,進祿師後來也開始製作立體剪黏了。
談起剛開始接手剪黏工作,葉明吉曾遭受許多閒言閒語,企圖造謠封殺他,面對接踵而來的誤解、誹謗,他選擇不聽,不解釋,就認真做好自己該做的事,盡量配合廟方要求,路遙知馬力,與葉明吉共事的人後來漸漸都明白他的手藝與為人。那段被同業封殺、造謠誤解的日子,葉明吉承受了7、8年。
提起目前業界狀況,葉明吉感慨有些人向下沉淪,為搶到工作不擇手段,也有走後門、收回扣、應酬吃喝嫖賭的事情。葉明吉堅持要向上提升,謹守道德。走正路的葉明吉目前手邊案件多到做不完。而那些當時誹謗他的人,反而在被人認清後,現在都逐漸沒落了。他深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神明都在看著。他說:「(那些人)做過的作品不可能消失,將成為自己的一個污點,到後來傷到的還是自己,老天有眼。」
養成時間長 傳承人才難尋
在剪黏界,進祿師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招收過許多學徒,但是通常因為辛苦就中斷不學了,他表示:「要能不怕吃苦,願意慢慢磨練功夫。」
葉明吉擔憂傳統剪黏工藝將因後繼無人而消失。剪黏的養成時間是其他工藝的兩倍,大約是7、8年。由於經常須爬上爬下,在傾斜的廟頂工作,葉明吉說:「須沒有懼高症。想從事傳統工藝越早起步越好,最好是國中畢業,高職即開始當學徒。」
目前一些美術科系開設有剪黏課程,由於是選修,學生通常只學皮毛,並不真想專一在這塊領域走。葉明吉建議從國中畢業後,即開始培訓。並做建教合作,將剪黏導入技職體系,讓學子以此為終生目標、當成一份可安身立命的事業。如此才能培養出新血,繼續將這一門藝術傳承下去。
傳神靈動,謙虛是品格
提起兒子葉明吉,當時願意放下白領階級工作,回來承接家族事業,進祿師稱許兒子聽話、認真,不枉費先祖葉鬃辛苦傳下來。對於葉明吉能同時接下多件案場,早已勝過自己以往紀錄,進祿師難掩內心驕傲,但對兒子整日奔波繁忙,卻也感到心疼。
工作室裡擺了滿滿的作品,人物表情栩栩如生、舉止動作靈動傳神,每件作品父子倆都可以鉅細靡遺的細數故事。如何將人物傳神表現?進祿師說,他會去書局收集資料、參考畫家繪圖,累積出創作靈感。然後構思如何運用剪黏特殊的工法、素材做出最傳神作品。
對於這麼多的創作與古蹟修復作品,敦厚的父子倆非常謙虛,絲毫不自滿,葉明吉說:「傳承自祖父葉鬃的祖訓:習藝者要謙卑,優點讓別人說,不要自己吹噓。一山還有一山高,謙虛是業界必備品格,這樣才能受到認可,也才能從中汲取經驗。」
本文轉自第237期【新紀元週刊】「文化.藝術」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