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古時期,文字還沒有發明之前,老祖宗憑藉著「結繩記事」來記錄和傳播訊息。在今日電子資訊全球化的年代,結繩成為一種技藝,一種古老的「記憶」,甚至是一種藝術。而出生在小金門的林文里便是在這結藝世界裡的個中翹楚。
十三、四歲時林文里就幫家人看店,店裡有琳瑯滿目的茶葉、茶壺和玉品等各式各樣的藝品。小小年紀的她觀察到茶壺蓋子和壺之間有一條紅線緊緊相連,而玉卻只有一小段紅線套著,每當客人買了玉卻不知如何佩戴時,林文里便會拿一條紅線打個阿嬤的結來當作項鍊,客人也欣喜滿意而歸。
為了給客人更好的服務,將玉和線的連結表現得更精緻漂亮,她請當時在臺北工作的大姊為她購買如何打中國結的相關書籍,從此她便踏進入了中國結藝世界,優遊其中,樂在其中。
而希望繼續升學的意願在傳統大家族中未受到支持,十七、八歲的林文里便天真的從純樸的小金門來到大臺北投靠大姊,並開始了半工半讀的拮据生活。
有次一位好朋友要結婚了,正苦惱沒錢送禮,剛好經過一家中國結的材料行,讓她靈機一動買了個竹籐框和大紅線,打了個非常喜氣的雙囍字在竹籐上,框下加了流蘇。朋友們的讚嘆與喝采,鼓舞她在這一條看不到名與利的路上堅持走下去。
從小的耳濡目染,林文里對玉的優劣有很好的辨識能力,促使她日後有機會踏進臺北市建國假日玉市。而在這個相對複雜、利益糾葛的玉市裡,林文里的溫順,不與人爭長短的低調個性,讓她在建國假日玉市一擺攤就是三十年。也就是擁有這麼一顆柔軟的心,林文里沒有敵人,身邊都是一群愛護她的客戶與好朋友。懷抱一顆單純的心,林文里盡情優遊於編結藝術的世界,投入終日研究著線路穿梭、纏繞,極為細密專注的工作中。
細細品味林文里作品,會發現「單純與專注」的能量,是妥貼而美麗的。
本文轉自第282期【新紀元週刊】「文化.藝術」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