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中國科學發展的人經常問一個問題,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具有輝煌的成就,但是為甚麼近代以來「落後」了?為甚麼中國近代沒有出現像西方這種自然科學?這就是所謂的「李約瑟難題」。
要搞清楚這些問題,需要對中國古代文化與科學技術有一個比較深刻的瞭解和認識,認清中國古代科學的偉大之處,以及和現代西方科學的差異背後的本質是甚麼。中國古代科學必然隨著中華正統文化的復興而復興。
「只在心上分」
宇宙、時空和生命的玄機深奧無窮,如何才能探測到這些奧祕呢?
發明渾天儀、地動儀的漢代張衡,是個科學家、天文學家、文學家,具有多方面卓越才能。他為人謙和,講究德操,他說:「一個人不必擔心地位不尊貴,而應該擔心道德不崇高。」
為甚麼張衡這麼關心「道德」呢?這「道德」和科學研究有甚麼關係?讓我們從生活中的一個例子說起。
「修心」是探索宇宙深層奧祕的前提和基礎,中國古代科學走的就是這樣一條捷徑。
從國家機密談起
假如你家裏有一個保險櫃,裏面放著錢或貴重物品。
誰要想看保險櫃裏的東西,是不是首先要經過你同意?否則你可以報警。這說明只有獲得你同意的人才能夠合法地看到你保險櫃裏的祕密。
大到一個國家,也有許多政治、經濟、軍事等等方面的祕密。這些國家機密是不對普通大眾開放的,對普通大眾來說,國家機密就像不存在一樣。然而另一方面,如果一個人在政府部門工作,並且具有一定的保密級別,他不需要甚麼測試方法,不需要甚麼儀器,就可以直接地看到該級別的國家機密。也就是說,只有擁有相關保密級別的人才能夠合法地看到國家機密。
由於不是人人都能夠擁有接觸國家機密的資格,所以只有特定的人群才能夠接觸國家機密,即接觸到國家機密並不是人人平等的。密級持有者不能把自己知道的國家機密隨便透露給沒有資格接觸國家機密的人。
對於一個密級持有者來說,他首先要忠於國家,得是個國家可以信任的人。他可以合法地、自然地看到在他級別範圍之內的國家祕密,他擁有了一條接觸國家機密的捷徑。而西方科學的思維和方法無法對國家機密進行探索,進行「證實」或「證偽」。
宇宙的奧祕比人間的國家機密更玄妙和深奧,但是能不能夠認識到宇宙奧祕並不是人人平等的。要探索宇宙的奧祕,有沒有這樣類似的捷徑呢?答案是肯定的。關鍵是人能不能夠找到。
「修心」與探索自然的捷徑
許多人們都覺得在冥冥之中有力量在主宰一切,或者我們可以稱之為「神」——當然這裏的神並不局限於宗教和哲學中的認識,他是更廣義和深遠的,他是佛家說的宇宙、中國古人說的天意。如果說宇宙萬物都來自於神,那麼一個人要探索宇宙的深層奧祕就要信神敬神,按照宇宙天地的要求修身養性,淡泊名利,提高自身的道德修為。
一個人只有獲得宇宙的認可,宇宙才會把深層奧祕展示給他。因此「修心」是探索宇宙深層奧祕的前提和基礎,中國古代科學走的就是這樣一條捷徑。這和中國正統文化以信仰(信神)為本、道德為尊的精髓是一致的。所以在中國歷史上,古代的科學家首先要德行高深,同時具有良好的根基和慧根,還要有明師祕授系統的方法等等。
中國古代科學家按照神(天)的要求做,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他們要麼是修煉者,要麼是道德高尚的人士,於是神(天)就把宇宙、時空和生命的奧祕展現給他們。心性道德越高,展現給他的奧祕就越多。這是從一個角度看出,為甚麼修煉是中國正統文化的精髓,為甚麼中國古代都講修身養性,這背後有深刻的科學道理。中國古代具有輝煌的文明是有深刻原因的。
當然現代人會說,我不信神,哪裏有神?科學和信神、道德修養有甚麼關係?其實關係太大了。不信神、不修道德,就看不到神,神也不會把宇宙的深層奧祕展示在人面前。對人來說,就像國家機密對一個普通人不存在一樣,神和宇宙的深層奧祕就像是不存在的一樣。人不是想要探索宇宙的奧祕嗎?那麼就得考慮改變自己的思維。
「心靈失明」的現代科學
現在的人對中國古人談論道德修養等精神上的東西,無法理解,覺得這有甚麼用呢?甚至還問道德值多少錢一斤?其實希臘先哲蘇格拉底也主張,哲學的目的不在於認識自然,而在於「認識自己」,即認識自己的心靈,這和東方的哲學在精神上是一致的。但現代科學只注重研究自然,認識不了自己,認識不到人的精神(心)的巨大作用。
現代科學是在人類的整體道德下滑後出現的。其發展過程的背後充滿利慾的追逐和掠奪,進一步使人類的整體道德越來越低。神把宇宙的奧祕和真理只展示給信神和道德高尚之士,現代科學不信神、誹謗神,不重道德,甚至敗壞道德,已經是「心靈失明」了。
不管其儀器看起來多麼精良,不管花費多大的資源,展示宇宙深層奧祕和真理的大門對「心靈失明」的現代科學是關閉的。就像因背叛國家而不再被允許接觸國家機密一樣,由於不信神和道德下滑而變成「心靈失明」的人是沒有資格接觸到宇宙真正的奧祕和真相的,只能像瞎子摸像一樣瞭解宇宙和生命的一些皮毛和表面現象而已。
對待心靈的不同態度是中國古代科學和西方科學的根本區別。中國古代科學從精神入手,以精神的提升為前提,然後再來研究自然,走了這麼一條路。(待續)
本文轉自44期【新紀元週刊】「科學新思維」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