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茶道師沈武銘談茶器

--傾聽茶、水、壺的旋律
文、圖╱吳涔溪、白亞仕
font print 人氣: 140
【字號】    
   標籤: tags:

歷經三代「養土」的宜興紫砂泥,在陶師巧手打造下成了一把會呼吸的壺。且看資深茶道師沈武銘如何掌握壺、茶、水的頻率,譜出和諧的旋律,泡出一泡令人內心悸動的好茶。

在探索茶與茶器的過程中,《新紀元》再度訪問到對功夫小壺泡資歷甚深的茶師沈武銘。在這次訪談中,沈師認為,隨著中、日經濟發展的推波助瀾,近幾年,從茶席的鋪設、金銀壺的競相攀比,已經顯現出「爭奇鬥勝」的危險跡象,上窮碧落下黃泉地追逐茶與茶器的稀有、昂貴,反而誤入一條崎嶇的道路。

沈師,如果把「心」和「境」區分開來,把茶葉、茶器、插花、古琴、燈光等都納入「境」的一部分,那麼茶道的精髓、真正該用功的是「心」這部分。

宋代越窯青瓷碗

然而,30年專注在功夫茶小壺泡領域中,對於茶器自有一番領會。「當你茶湯到某種程度時,一把好的、手工打造的宜興壺,就有差別了。」沈師又說:「我手上有的不是最名貴的壺,但是泡茶最厲害的。」

宜興砂.一把會呼吸的壺

老紫砂壺與明末瓷杯。(圖一)

沈師口中說的「泡茶最厲害的壺」,就是好幾把形態各異的宜興紫砂壺。這些壺絕大部分來自同一位宜興做壺師的巧手。那是在1999年,他和朋友到宜興善卷洞附近遊玩時,認識了這位世代做壺的師傅又結成好友。

「我的朋友是世代做宜興紫砂壺的世家,他們非常在意壺的品質,就像當年紹興女兒出生時,要埋幾甕好酒藏在地窖裡,他們要養土。」在《陽羨茗陶錄》記載了打造宜興壺的關鍵「養土」:「造壺之家,各穴門外一方地,取色土篩搗……弇窖其中,名曰『養土』」。

老紫砂壺與明末瓷杯。(圖二)

沈師說,這位朋友用來做壺的土,是從祖父輩就開始養,到父執輩還捨不得用,一直到他這一輩覺得是時候了,才拿來做壺。

所謂的養土,就是將開採出來的紫砂泥礦,經翻曬、敲碎等繁複的工序,再和水拌勻,製成濕泥塊,放到沒有光和空氣的陰暗處,保持溫度與濕度,讓濕泥逐漸陳腐成為「腐泥」。一般來說,陳腐的時間越長,品質越好。

養好的泥塊,在很厚的木板工作檯上,反覆拍打,拍得很結實後,用濕布蓋起來,要用時切一小塊起來組合。宜興壺是「木工榫接」的方法,杯蓋有四個部分組合,壺身有圈口、壺底、壺嘴、壺把等各部分組合。

沈師說,宜興壺和茶的優越性從明朝以來就非常彰顯。「土裡有非常多的氧化錳和氧化鐵,在高倍數放大鏡底下呈蜂窩狀,有百分之四的透氣率,介於陶與瓷之間,不用上釉,可以透氣,不會漏水。」

沈師強調,愛茶人知道這把壺珍貴在哪裡。「這是一把會呼吸的壺。對茶湯的影響,就是不會悶,茶湯是活性的。」

體會.茶、水、壺和諧的頻率

就好比初學吉他的人,一開始用一般的吉他,但是到學到某種程度,就需要一把手工打造木吉他,因為發出的音質地不同。同樣的,「一把好的宜興壺,用來泡水,連水都在說話。」

同時,不同造型的壺,泡出來的茶也會展現不同的風格。「茶湯也是有頻率的,壺有壺的頻率,杯有杯的頻率,茶有茶的頻率,這就是茶與茶具的幽微處。」

沈師說:「坊間有很多壺,只具備壺的樣子,不具備壺的功能,用機器練土、量產出來的宜興壺,和養過土、手工慢工細活做出來的壺是不同的。」除了養土外,燒壺的溫度也有差別,不好的壺,泡不出好茶,而且會有土味。

「從土的原料開始,就很專注在做好壺。絕對不用練土機,靠時間自然風化的土,像這樣用心做壺的人很少了。」實際到宜興,沈師看到師傅這麼專注對待一把土,就如同老茶農不用除草劑、堅持彎著腰在拔草一樣,「這種人現在稀有,我們要珍惜。」

專注注水.如彩虹落於湖面

在談了一段手工宜興壺與茶湯滋味的耐人尋味之處,沈師又補充,「境的部分稍微有點瞭解就好,該有什麼壺,什麼杯,稍微瞭解就好,心的部分就有很多功課要做了。」

為了強調「心」的重要,沈師總喜歡做一個實驗,同樣一杯茶,他端給賓客喝,跟賓客自己端起來喝,味道就是不一樣。「這就是我們今天探討的茶道精髓的部分:心與境的不同。」

有一次,他看到一位年輕女孩子在煮咖啡,「就跟我一樣專注,注水的時候,細細一條線(沈師對『注水』的註解:要像彩虹落在湖面一樣,平靜無波),我們進去喝。結果喝完,大家都起雞皮疙瘩。」「換句話說,一切都是心的展現。」

咖啡是如此,茶又更不同了。「茶不僅僅是一種飲料,一般人定位為飲料,真的是太委屈了,茶可以跟心相映,它的精神性可以到這麼高。」沈師說。

器物與人.茶文化的人文曲目

宋人杜耒有「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的詩句,描述的寒冷的天,朋友來了,給他一杯熱茶,比酒還好。又如鄭板橋有句:「杯用宣德瓷,壺用宜興砂。器物非金玉,品潔自生華。」用茶與器物來呈現當下的人文的氛圍。

茶在生活中承載很多東西,雖然最後被記錄下來的只是茶器、茶詩或書畫,但是卻是中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文化是一條大河的話,茶文化是那條主流中的主流。」

本文轉自229期【新紀元週刊】「特別企劃」欄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詞人,她的詞清新婉約,富有感情。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是金石考據家,對考古學極下功夫。夫婦倆伉儷情深,可謂琴瑟和諧。
  •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是歷史上著名的北宋文學家和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一生嗜茶,精於品茶、烹茶,功於茶史、茶道,甚至對茶具、烹茶之水和烹茶之火也有研究,並留下數十篇詠茶詩文。
  • 中國歷代品茶講究茶藝、茶道,宋朝尤為盛行。宋朝人喜歡飲茶,飲茶不僅僅為品味解渴,而上升成一種高雅的意義,受宋代理學的清談的影響,宋代的茶道有著清雅、淡泊的特性。
  • 蘇東坡是品茗行家,烹茶有自己獨特的方法,十分講究,也頗精妙。他對於茶葉、水質、器具、煎法,都頗講究,有所謂「飲茶三絕」之說,即茶美、水美、壺美,這也是蘇東坡對茶藝茶道的一種追求。
  • 唐代詩人盧仝,號玉川子,濟源(今屬河南)人,祖籍范陽(今河北涿州)人,年輕時隱居少室山,家裏貧窮,但盧仝很喜歡讀書,不願入仕為官。盧仝一生愛茶成癖,據《濟源縣誌》記載,他在濟源縣時,經常在「玉川泉」汲水烹茶,所以自號「玉川子」。
  • 陸羽(733-804年),字鴻漸,唐代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善於煮茶、品茶,耗一生之功完成《茶經》這本世上第一部茶葉專著,後世尊為「茶聖」。
  •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一生的嗜好除詩之外,就是琴和茶,正如他在《琴茶》詩中所云:「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無往還。」還有「鼻香茶熟後,腰暖日陽中。伴老琴長在,迎春酒不空。」(白居易《閒臥寄劉同州》) 可見詩人在此暮年之際,茶、酒、老琴依然是與他長相左右的莫逆知己。
  • 宋人崇尚茶道,故爾茶人輩出。那時的文人雅士大多飲茶講究技巧,追求精緻。其中蔡襄就是一個既長於品茗,又會製作茶葉,而且還給後人留下了有關茶道方面的文獻的「茶人」,是宋代茶史上一個重要的人物。
  • 江西修水縣地處江西、湖南、湖北三省交界處,四周群山環繞,風景秀麗,地傑人靈。著名的雙井綠茶產於修水縣雙井村,那裏「綠叢遍山野,戶戶有茶香」,此茶形似鳳爪,銀毫披露;湯色清明,葉底嫩綠;茶香清雅,滋味鮮醇爽潤。雙井綠茶之所以在宋代就名揚天下,還是拜宋代傑出的詩人和書法家黃庭堅所賜。
  • 「小龍團」是北宋蔡襄創製的一種名茶,宋時茶葉製成餅狀,稱茶團,這種茶在茶團上飾有龍鳳圖案,又稱「龍鳳團茶」,有大、小之分,皆為上等貢茶,但是小龍團品質更精,所以尤為珍貴難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