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當中一個特殊的類別。此一分類並不是根據繪畫的內容,而是以畫家的身分而定名,畫家的身分多具有深厚文化修養的文人士大夫,另還有較特別的──禪僧。
中國文人畫始自唐朝的自然派詩人畫家王維。其多才多藝,既能書擅畫,又妙解音律,以畫的造詣而論,創造了水墨山水畫派,被稱為「南宗畫之祖」,文人畫的開宗人物,受禪宗影響很大。詩作擅以描寫山野田園自然風景,如身入詩中景色,他的畫更具有這種氣質。這種文字與繪畫的結合始自王維,所以董其昌稱王維的畫為「文人畫」。自此之後,中國的繪畫與詩、詞、書法等結了不解之緣,至於在一幅畫上落款、題詩、題跋甚至於加蓋圖章,以及畫家以書法筆意作畫等的演變,似乎都可說是因「文人畫」而產生。
▉表意境 以書入畫
「文人畫」在創作上強調個人思想、意趣,結合書法、文學、繪畫、人品諸種因素。大多數文人畫家均以深遠閒淡、穆和嚴靜作為繪畫創作最終追求的意境,因此他們以最簡單的筆、墨、紙、硯為工具,以最概括的黑、白、灰為色彩語言,傳達出畫家內心最深切的感受。北宋蘇軾,米芾、米友仁父子被視作文人畫山水最早的典型。米芾不只是畫家,亦是著名書法家,其作畫力求「平淡天真」,以書法筆意,或露鋒緩行或挑筆出鋒,佐以下筆的輕重緩急、頓挑、使轉縱橫,使書法的意韻表露無遺。
中國文人畫,從唐朝的自然派詩人畫家王維建立以來﹐到了十三世紀元朝﹐開始受到藝術家和文人普遍的重視與喜愛﹐直至清初。此一文人畫形式的畫風發展﹐風格與內涵也達到了爐火純青。
中國的繪畫在唐代以前,以工整寫實的方法來記錄眼睛看到的花鳥、禽馬、人物或建築,用色也較豔,這種繪畫的方法,在宋代還在延續,宮廷畫師大多能掌握非常準確精細的技巧,可以把眼睛看到的物象畫得非常逼真。但是北宋有一些「文人」,不屬於宮廷職業的畫匠,也喜好繪畫,他們在文學、哲學方面的修養都比較高,擅長書法。他們觀察自然,認為自然中的物象除了視覺,還有聽覺、嗅覺等其他方面的感受,例如竹,竹葉有清香,竹子在風中搖曳,與光影互動,都使人產生對竹子不同的感受。竹子中空有節,象徵「虛心」、「節操」;竹子一方面是客觀的植物,另一方面卻昇華成為君子和文人的象徵。這一類的畫法對後來中國美術影響很大,把文學和繪畫結合,是文人畫發展起來的特殊形式,也是中國繪畫的一大特色。
▉繪畫文學化 以明志遣興
元代由於尖銳、複雜的民族、階級、社會矛盾,大多數畫家避世,漠視人生。尤其是文人士大夫畫家,主要藉山川、枯木、竹石,寄情抒志,疏於表現人事。因此,直接反映現實生活的人物畫極少。
蒙古族入侵中原,一些拒不仕元的畫家藉繪畫來寫愁寄恨、明志遣興,因此便於抒情寫趣而無須強調形似的山水畫,宜於發揮筆墨,並以梅、蘭、竹、菊適合抒發堅貞高逸之志,成為當時廣為採用的題材。繪畫文學化,致使繪畫上題跋用印,也開始被看作畫面美的組成部分而受到重視。由於文人對繪畫的廣泛參與,因而主張「書畫同源」,以書法入畫,主張畫貴有書卷氣,蔚然成風。
元代畫家多隱居山林、參禪修道,蘊含著「出世」的感悟精神。這時的作品,儘管有真山真水的依據,但是不論春夏秋冬、崇山峻嶺或淺汀平坡,總是給人以冷落、清淡或荒寒的感覺。在筆墨的表現中,充分體現了文人畫家對社會人生的態度,對大自然的更深層的認識以及對藝術的敏感。在創作思想上繼承北宋末年文同、蘇軾、米芾等人的文人畫理論,提倡遺貌求神,以簡逸為上,追求古意和士氣,重視主觀意興的抒發。畫壇名家輩出,其中以趙孟頫、錢選、高克恭、王淵等和號稱元四家的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最負盛名。
明代是一個畫風迭變,畫派繁興的朝代,中後期以沈周、文徵明為首的吳門畫派興起(或稱明四家,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為主),他們中有文人畫家亦有職業畫家,因此在繪畫創作中開始有商品貿易的運作。自明清,文人畫家有以畫謀生的風尚,使過往文人在畫中表達高尚的情操逐漸被淡化,進而展現出「生活迫人」的感覺,自此與文人畫的精神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