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寫景寄情‧彩疊鄉韻

【水彩行家】訪水彩名家—溫瑞和(下)

林毓修
font print 人氣: 113
【字號】    
   標籤: tags:

◆ 筆隨意到輕鬆入畫

熟悉溫老師的朋友都知道,老師手邊隨時都備有寫生的紙筆。不論何時何地,只要有三兩分鐘的空檔,鐵定提筆寫景。時間長,一張精彩完整的速寫佳作,就在振筆疾書中應運而成。若時間短促,一支草、半棵樹也都能信手拈來。溫老師表示:大量且不間斷的速寫練習,可提高敏銳的觀察力和洞悉景物的架構能力。在繪圖表現上,能有更精準的造型刻劃與表達能力。時常習之,筆法肯定、線條自由。所以不管是帶領學生或閒暇有空時,老師總是走到哪畫到哪。常常學生們面對一處風景,總不知如何取景;但經過溫老師的提點說明後,才發覺精彩處處、無景不入畫呀!因為每到一個新的地方,都是一種新的學習與體驗。不同地域擁有迥異的地景特質,感動人心的觸發點亦不盡相同。所以每次寫生都是一場受教於大自然的啟發課程;寫生越多,學習與成長的空間就越大。以下幾張精彩的速寫作品分享之:


速寫作品


◆ 懷鄉寫情‧彩繪人文

自幼即在屏東鄉間長大的溫老師,在創作選材上,總想凝結時空,好將過往的人文點滴加以記錄。藉由即將消逝的年代產物,賦予勉懷般的歌頌。因此勤於穿梭在鄉間古鎮中;試著用彩筆來築起心中那滿是回憶的夢鄉。沒有矯情,更無炫技;有的只是一顆質樸的心,將生長在這片熟悉的土地上,老過於自己的一屋一瓦,看著世事變遷的老樹與苔石,在光影下閃耀著消逝歲月中的思鄉情懷。這是身為當代藝術創作者的非凡使命,這也是對歷史軌跡的最佳禮敬。舉凡早期高雄大樹鄉的木炭窯、埔里鄉景、水里車城老火車站等等…。進而走訪貴州苗寨、長江三峽、九寨與水鄉等地方。然後再回頭發掘沼澤蟹故鄉,以及水鳥、漁塭、船影構成極佳美景的高雄後勁溪出海口。老師他無不逐一用彩筆記錄這即將消失的純樸;希望以寫生的方式,來領略台灣每吋土地的成長歲月;並期許能將全世界的好山好水、人文景緻,都能親身探訪並且將之入畫珍藏。嘗想:這將會是何等滿足與充實的人生啊!榮獲第十七屆全國美展第三名的作品﹙秋的回憶﹚中將曾經繁華與消逝的時空,藉由老人與秋意來勾引懷鄉的思緒。


秋的回憶


◆ 讀圖千遍也不厭倦

在抵達溫老師工作室時,隨即將蓮華池、杉林溪畫冊,以及第九期水彩雜誌奉上。還來不及準備採訪資料,見老師已逕自翻起畫冊,仔細覽讀。訪談中才知:老師練功的方法,有大部分來自讀圖的啟發。溫老師習慣大量且無時無刻的翻閱古今中外名家的作品;從他們的畫作中分析構圖、體解內涵,並研究設色;當然也得從中讀到警惕。因此,不管在畫室或家中,總能看見隨手可及,或者閱罷尚未歸位的畫冊,當然還有一位如數家珍般的介紹各家藏書的溫老師。而這種求知的渴望,讓老師在創作與教學上,有了堅強的後盾,和源源不絕的靈感。當然,若有機會親睹名家畫作的真跡,那也是種絕佳的成長機會;不但能近身觀察、體會,更能借鏡求教。

在溫老師畫冊自述中曾提及:每個人在創作的熟成過程中,都會遇有困難與疑惑。此時,經常會將完成或未完成的畫作,擺置於畫室中三日至上月不等的時間;以不定時的方式觀看、細評。目的是想在不同時空與心緒下,能以不同的想法和心境,發生偶然性的接觸。這種方式往往能發現,許多在創作時未能顧及的意外與缺失;然後予以修正或留待下次自我警示與參考。因此,以偶讀、多讀、細讀、深讀作品的方式,讓畫作更臻完美。我想這真是再好不過的練功心法了!


溫老師工作室作畫情景

結語

◆ 感性與理性的『總舖師』

不難發現:溫老師絕大部分的作品,大多以暖性明亮色澤為主。當然身處於南台灣,區域地景,色溫暖溢的環境;入眼與體察的感受,經由畫筆自然而然會流露出一份地域性的溫暖氣息。然而若只因客觀條件影響就反射式的鋪陳直敘,反而少了份內蘊化的成熟感動。因此,人格特質中應有一份熱情,那是一種溫暖包容的真性情。如果再加上專研古今名家用色的心得,從中捉取適性的表達色度;自然成就了老師畫作中的情調。

談到人格特質與創作之間的關聯性,不可不談的是老師運筆時的「自在」與「肯定」。我們大可歸因於溫老師熱愛寫生,技法千錘百鍊下的產物特色。然而冷靜思量下:「肯定」應來自於理智與熟稔後的自信。「自在」則是源於感性滋養後的那份灑脫。由此不難看出,經過軍旅生涯的洗湅,讓原本質樸內歛的本質,有了全面性的昇華。在理性與感性之間,重新調理出一道道迷人的菜餚。作品﹙廟﹚:上乘的高技巧表現,將濃情化入筆水彩韻間;在高控管的佈白、簡化與虛實中流淌。


結構嚴謹、塊面精準,這是理性架構所必備的根基。然而設色自由、筆調瀟灑,則是動情後的忘我餘韻。兩者看似南轅北轍的對應性面,實則在溫老師的繪畫理念中,將此兩則內在性格有了最佳的調和與運作。這一點在溫老師的創作選材上,亦有異曲同工之妙。懷鄉寫景、喜繪大自然,溫老師在出色的造型上,隨意讓水韻,凝結出山與水的空靈。恣意讓彩筆走成疏密有致的樹群;看似不經意的枝撇,竟有種無窮的生命鴻爪。若沒有超凡的感性介面來加以傳導,如何體現得了。再者,畫面中起落有序的人為建物,或船影或房舍,無論是歲月留痕,亦或曾經榮華。個個精準到位,少有雜筆囉嗦;則全需仰賴高控管度的清晰理智。而溫老師就是能將畫面統合得毫不尷尬,並且得心應手,實在令人欽佩!

<未完,待續>

(圖文由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所謂「亮處不空虛,暗中有東西」,用這句話形容招治的作品最為恰當,她的畫在大結構中有小層次,小結構中有微層次,彷彿纖維般編成一張天羅地網,環環相扣,牢不可破。
  • 這次展出是洪東標自2008~2011等四年間的作品中選出的代表作,大多取材自生活中和旅行間的所見題材,洪東標以寫實的描寫技法暈染出幽靜的情境,是大家生活在喧囂的大都會中難得的幽境,讓大家分享這寧靜的自然美景。
  • 早前輩畫家們因物質匱乏或使用不正確的材料,使得他們的水彩作品快速氧化而損壞...
  • 在介紹溫老師的繪畫風格之前,特別要截引一段水彩界大老,也是溫老師的恩師—鄧國清教授所解析的論述;將更能領會溫式風格的脈絡軌跡… 國清老師指出:『溫老師對於後期印象派三位大師—塞尚、梵谷、高更的畫風,情有獨鍾。塞尚的面與面的結合,表現立體的質感之美。梵谷的明豔色澤,以及充滿生命力和躍動的筆觸與線條。高更那原色的喜悅感,大膽的平塗色塊,和繪畫走向裝飾性、明面化,並將形體概念化。讓溫師無時不浸潤於名家的法度裡,頗得繪畫的精簡原則,和追求完美的理念。』
  • 在欣賞溫老師的水彩作品時,首先一定會被畫面中豐沛自然、高雅耐看的色彩佈局所吸引。也常令人驚嘆於如天外來筆之用色,是那麼得貼適與舒服。特別在類似色的細膩微調間,讓人如入印象派大師們的色彩花園中,自在地在光與彩的交織中漫舞、沉醉。
  • 中東地毯與歐洲繪畫有著相互交織的歷史。在文藝復興時期,在宗教繪畫和肖像畫中常出現進口地毯,尤其是來自土耳其安納托利亞地區的地毯。這些充滿異國情調、昂貴的紡織品可以用來展現財富、現世性和地位。它們還為畫面的構圖增添了色彩和圖案。
  • 蓋德克解釋,戶外寫生有一個挑戰,就是看到的風景有太多的細節令人不知從何下手。摩爾教他如何將場景分解為簡單的圖形來找到繪畫的焦點,然後學習場景構圖的明暗變化(value,即明度)。剛開始的時候,蓋德克限制蓋德克只能用黑色、白色和灰色來調色,用明暗來描繪形體。
  • 德拉克洛瓦熱衷於描繪異國帶有充沛情感的場景,以此凸顯文明與野蠻之間的張力。這些元素充分體現在他對大型貓科動物(特別是獅子和老虎)的描繪上。在他整個職涯中,他都在觀察這些貓科動物,了解它們的習性,然後運用各種媒材捕捉貓科動物威風凜凜的一面。由此創作出知名的藝術作品也都成為他的傑作。
  • 幾世紀以來,學者們一直試圖釐清關於荷馬的真相:是否真有這樣一個人?如果有,這些著名的故事是否源於他的創作?他的神話故事是否具有歷史真實性?這些詩作是出自同一人之手,還是不同作者原始素材的累積,仍是有待商榷的問題,但大家都達成共識:這些詩最初是在希臘文字廣泛發展之前,於公元前7、8世紀之交的某個時候創作出來並口耳相傳的。
  • 至今馬鈴薯與黑麵包仍是東歐人的主食。事實上到了18世紀末,馬鈴薯已成為「富人和窮人餐桌上每餐的常備菜餚」。馬鈴薯因其多功能性和可用於許多不同菜餚的特質而越來越受歡迎,到今天仍是德國人餐桌上不缺席的主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