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家服飾的繡工技藝巧奪天工,無論禮服或常服,圖紋繡工精美,配色優雅,令人眼睛一亮。古董服飾足以媲美世界一流工藝水準,三百年前的宮廷奢華時尚,今人望塵莫及。
在現代人的心目中,有些人總是覺得越新穎越能趕得上時代的潮流。然而一、兩百年前的古董服裝,真的是既陳舊又古老嗎?國際知名畫家陳正雄收藏十五年的清代宮廷服飾之華麗精美,卻直教現代人大開眼界。
清代宮廷服飾繡工更勝巴黎
陳正雄教授說:「根據乾隆時代《大清會典》的規定,依場合與用途的不同,清朝宮廷的服飾可分為『禮服』、『吉服』、『常服』、『行服』和『雨服』等五大類,每一類又包含冠、服、飾等多款。從帝后、文武百官以及民婦,均有嚴格的穿戴制度相對應,絲毫不得僭越。」
所謂十二章紋,指的是日、月、星辰、群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十二種紋樣,象徵皇帝是大地的主宰,他的權力「如天地之大,萬物涵復載之中,如日月之明,八方囿照臨之內。」十二章紋是漢人的文化,在周代就已經形成,雖然歷經二千多年的朝代更替,一直到清朝,都沒有改變,始終保持著原始的形態。
十二章紋
清朝皇帝穿的龍袍,一定要符合三項要素,除了十二章紋之外,用色採明黃,九條龍紋,缺一不可。龍的形態有各種不同的變化,有正龍、行龍、立龍,還有九團龍紋(龍的各種不同的圖紋)。
而清朝乾隆的后妃所穿的朝袍,是喜慶的時候要穿的,所以是紅色的,也是有九團龍紋。有趣的是,從清朝中晚期,帝、后的朝服上面,可以看到漢族和滿族的融合,它的用色和龍紋是漢族的傳統文化;而馬蹄袖合稱為「大領」的「披肩領」,則是騎射民族的滿族的特色;另外,和漢族最大的不同,則是除了皇帝以外,清朝的后妃也穿龍袍。
說到織工及材質,陳正雄說:「緙絲跟刺繡不一樣。刺繡的作品,前面和背面的紋樣是不同的;但是緙絲的話,從前面看和背面看的都是一樣,這是刺繡工藝最高的水準,比巴黎的刺繡還要精緻、高級。繡這樣的一件衣服,平均要兩年左右,十分耗時費工。」
由於這些展品都是皇帝、后妃穿著的服飾,因此,織工、材質格外講究,極盡奢華。下幅裙擺的八寶立水,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除此之外,還有「一統江山」和「萬世昇平」的寓意;而蝙蝠和紅龍則象徵「洪福齊天」和「五福臨門」。
乾隆時代的朝褂,也是禮服的一種,通常是罩在皇后的朝服的外面。它和朝服是配套的,皇后穿的朝服,可以再穿朝裙。它有許多的團龍,下面還有八寶平水,有的裙子是十二幅裙。
陳正雄又說龍褂是屬於吉服,也是后妃穿在龍袍的外面,要加上去的一件衣服。色彩鮮豔華麗,因為是夏天的吉服掛,所以採納紗的材質。
驚豔於清朝服飾之美,陳正雄陸續從歐美的收藏家、國際拍賣會上,取得各類清朝服飾,經過了十五年的努力,才有如此豐碩的成果。他說,一件品質好的清宮服飾,相當於一棟房子的價格。陳教授為保存宮廷服飾,費盡心思,不遺餘力,讓清宮服飾之美得以再現。
優雅精緻的常服
這些皇家的服飾,不管是禮服或是常服,衣服上的圖紋繡工精美,配色優雅。清代巧奪天工的繡工技藝,讓觀眾驚豔於這些足以媲美世界一流的工藝水準的古董服飾,讚歎聲不絕於耳。陳教授為我們解釋何謂「常服」,他說:「常服是非正式的衣服,但也是公務活動的時候,非正式的服裝,它還保留了箭袖,衣領還是分開的,下面還是有八寶立水。」
收藏家陳正雄談到皇后、后妃所穿的服飾,他指著這件衣服說,這件跟我們前面看的不一樣,它不是團龍,而是團花,全部採用花卉的紋樣,也是用蝶戀花裝飾的紋樣。它採用緙絲,所以它的織工是非常的精緻,是難得一見的珍品。看起來十分優雅,它的織工的技術已達登峰造極的境界了。
清代有專屬的繡莊,幾百年來,無數的繡工們為皇家貴族奉獻一生的心力,現代人可能很難相信,這些繁複的圖紋,是手工一針一線,耗費難以計數的時間所織繡出來的。
清朝到了中期,跟漢人接觸比較多,同時也跟外來的文化有所接觸,所以,這些袍服產生了很大的突破,產生了便服。便服就是帝后在閒暇無事的時候,所穿的衣服。民國以後,中國人所穿的衣服,大部分受清朝便服的影響很深。
陳教授說:「氅衣,是清朝末期一件非常精緻的極品,氅衣裝飾的紋樣,跟平常所看到的比較不同,很特別!它不但用團龍,還用許多花卉的紋樣跟蝴蝶,不但繡工好,而且它有兩個很大的如意頭,它的袖特別寬,這是受了漢服的影響。因為漢服就是寬衣大袖,統統顯現在這上面,同時,它又兼具滿族的特色。」
陳教授接著說起衣料的用色,他指著慈禧太后的一件氅服說:「氅服的一個特色,就是兩邊都是左右開襟,在腰部有兩個如意團紋。慈禧太后偏愛這種大紅、粉紅、或者紫色,這種比較明快鮮豔的顏色。它採用的這些裝飾紋樣都是吉祥的紋樣,如蝴蝶、水仙、蘭花,還有葡萄等。」
從一件衣服上,可以看到歲月的痕跡,也可以追溯歷史的脈絡,細細數來,都有它說不完的故事。所以說,一件衣服,就是一段歷史,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轉載自《新紀元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