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是剪刀下的藝術,又稱剪花、窗花、刻紙,是用鏤空透雕的手法進行創造的一種民間藝術。古人將剪刀比作燕尾,燕子象徵春天的到來,所以每當過年期間,剪紙在民間遍及千家萬戶,貼到窗櫺、炕圍、碗櫥、糧囤……,圖案多姿多彩、有吉祥的節日氣氛。
造紙術發明之後的產物
剪紙藝術歷史悠久,風格獨特,是鐵器工具和造紙術發明之後的產物,形成於漢魏時代。而早在紙產生之前,雕鏤工藝,即在金箔、皮革、絹帛上雕、鏤、剔、刻、剪的技法就已得到很好的發展。
《呂氏春秋.重言》中的剪桐封弟的典故,就記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葉剪成「圭」賜其弟,封姬虞到唐為侯的故事。從已出土的戰國至晉代的金銀飾片來看,其形態已非常接近於剪紙。漢、晉時,民間婦女已有用金銀箔和彩帛剪成方形花鳥,貼在鬢角為飾的風尚。
關於剪紙手工藝術的歷史,即真正意義上的剪紙,應該從紙的出現開始。漢代紙的發明促使了剪紙的出現、發展與普及。
傳說漢武帝(西元前156~前87年)的寵妃李氏去世後,漢武帝思念不已,於是請術士用麻紙為其剪了李妃的影像,這大概是最早的剪紙。在新疆高昌故城出土的南北朝時期的兩張團花剪紙,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中國剪紙作品,該剪紙材料為麻料紙,呈折疊狀,供祭祀所用,其藝術表現已相當成熟。
唐詩中有關剪紙的吟詠很多,李達〈剪采〉詩云:「剪采贈相親,銀釵綴鳳真。」到了宋代,隨著造紙業的成熟,紙品名目日趨繁多,不僅為剪紙的普及提供了條件,也使剪紙工藝更加盛行,並產生了專業剪紙藝人和專門的剪紙手工業。
到了明清,剪紙手工藝術達到鼎盛時期。民間剪紙手工藝術的運用範圍更為廣泛,舉凡民間燈彩上的花飾、扇面上的紋飾、刺繡的花樣等等,無一不是利用剪紙作為裝飾並進行再加工的。
另外,剪紙還被廣泛作為裝飾家居的飾物,窗花、門筆、團花,象徵吉祥喜慶,美化居家環境。剪紙還用作鞋花、枕花、傘花,梳妝鏡上的喜花,少婦背上嬰兒背帶的巾花、陶瓷器具上的邊飾等。
「易學」但「難精」的民間技藝
剪紙藝術是一門「易學」但「難精」的民間技藝。剪紙作品大多出於鄉村婦女和民間藝人之手,他(她)們以現實生活中的見聞、事物為題材,把他(她)們對生活、對自然的認識、感悟以剪紙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
通過他(她)們對物象的觀察,並融入自己純樸的感情與直覺的印象,形成了剪紙藝術渾厚、單純、簡潔、明快的特殊風格。
由於剪紙材料(紙)和所用的工具(剪刀和刻刀)決定了剪紙具有它自己的藝術風格。剪紙藝術的刀法講究「穩、準、巧」,其許多特點和風格都是由於刀法上的一定技巧而產生的。
剪紙採取鏤空的手法,創造出千刻不落、萬剪不斷的結構,這是剪紙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剪紙很講究線條,因為剪紙的畫面就是由線條構成的,所以說線條是剪紙造型的基礎。整張剪紙的線條要求達到:「圓如秋月、尖如麥芒、方如青磚、缺如鋸齒、線如鬍鬚。」
剪紙的色彩單純、明快,簡中求繁。在構圖上,剪紙不同於其他繪畫,它主要依據形象在內容上的聯繫,較多使用組合的手法和圖案形式美的一些規律,作對稱、均齊、平衡、組合、連續等處理。
它可以把太陽、月亮、星星,飛鳥、雲彩,同地面上的建築物、人群、動物同時安排在一個畫面上。常見的有「層層壘高」或並用「隔物換景」的形式。
由於受到工具和材料局限,剪紙在處理形象時,往往突出其主要部分,使主體一目了然,形成樸實、大方的優美感,而且物象姿態誇張,姿勢優美,動作大而富有節奏感。
剪紙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在中國民間廣受歡迎並非常普及。剪紙最適合農村婦女閒暇製作,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所以在中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而且,剪紙作為中國傳統女性的女紅必修技巧之一,也就成了女孩子從小就要學習的手工藝。
中國民間剪紙手工藝術猶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長青,它不僅表現了民眾的審美愛好,其特有的普及性和實用性也符合大眾的心理需要,成為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