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曲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後豈堪誇。
--唐.元稹
雖千年已過,一種唐人的富裕與風景仍歷歷在目。讀著詩,似乎仍能聞到一縷淡淡的茶香,穿過時空來到眼前。這首唐朝詩人元稹的茶詩,色香味俱全。也展現了唐代人的經濟文化、生活上的風華。除了帝王,茶是中國文人菁英分子的最愛。對茶的講究與獨具的美學,從詩到畫以及與茶相關的器皿文物史料得知,唐開啟了茶文化的盛況。
茶道美學,日本台灣各自精采
難怪日本美學家崗倉天心在一百年前寫《茶之書--茶道美學》,寫下這段對中國人中國茶的看法:
「後代的中國人把茶只是當作一種美味飲料,而不是一種美學理念。國家的長期苦難,剝奪了他們對生活情趣的熱忱。他們變得時尚、老成又實際,而詩意的情懷,令人生機勃勃,使詩人青春永駐。但是現代的中國人成為折衷家,溫和的接受世界上的種種文化,她們的茶葉帶有花香,常令人驚歎讚賞,但是唐代的浪漫、宋代的茶儀,已無法在他們的茶碗中再見了。」
此書原著是用英文寫的,並翻成多國語言。很多人對茶的認識是由這本書而來。雖然是寫於一百年前,到現在很多西方人還是只知日本茶道,而不知中國茶、尤其是台灣茶。據知崗倉天心醉心茶道文化,英文造詣流利優美,他是第一個把茶介紹給西方人的東方人。
崗倉天心言下之意是,唐代人的浪漫與茶儀,如今只在日人的茶道中保留了下來。不過,如果他認識到今天的台灣,看到茶在台灣發展的情形,也許他會改變說法。
中國是茶的故鄉,日本將中國古老的喝茶之道做了良好的保留,並發展為日人獨有的茶文化。而台灣近二十多年來,因經濟豐腴、政治又與海峽的另一邊「有別」,茶文化在美麗的小島上已悄然承續發展了中國茶的歷史新頁。
台灣茶人遍及世界都會
台灣的茶館文化多元,從南到北、從都市到鄉村、從文人到市井小民,每一族群都有愛茶、玩茶、賞茶人,而且風格有別。但是不論是什麼風格,懂茶人愈來愈多了,製茶人也愈來愈專精,我認識的幾位茶人中自己就能烘焙茶,還設有灶呢!茶文化就這樣帶動起來了。
而且「台灣茶人」遍及世界各大都會。多年前在法國巴黎無意中走進繁華的拉丁區,竟然有一家賣中國茶的中式茶館,主人竟是兩位從台灣南投去的女孩,原先是去巴黎學音樂,結果經營起茶館,把台灣茶帶給懂得吃喝的法國人,而且生意興隆。她們結識到很多愛茶的法國人,店裡上萬元台幣的茶還不少,當地的電視台邀請她們去介紹系列的台灣茶,她們的茶被當地與法國高級名酒同日而語。
每到一個城市就打聽有沒有好茶館,已成為我多年旅行時的習慣。不論是英式的、中式的還是日式的,近年來還有韓式的茶館出現。
對台灣人到海外開茶館總是倍覺親切,加州僅僅灣區就有不少家茶館,柏克萊大學附近有一家也是台灣女孩開的茶館,除了賣一些台灣茶,也有一些主人自配自調的混合複方茶。從店裡的陳設,可以依稀親切的感受到源自台灣茶館的理念,坐在那裡的客人也是寧靜沉穩。柏克萊本來就是各種風潮的起源地,近年來喝茶也在那兒蔚成風潮。
至於紐約就不用說了,日式、韓式、台式都有,最讓我驚奇的是保守的德國人也喝綠茶,而且要好的綠茶。幾年前藝術家朋友來紐約,我帶他到中國城茶店買茶,選的都是上百美元一斤的綠茶。
2004年去慕尼黑,熱鬧的 Maximilian Platz 已有東方式的茶館出現。那是一家德國人開的有賣台灣茶、日本茶、大陸茶,以經營綠茶為主的茶館,裡面坐得滿滿的人呢!茶館氣氛是德式的東方情調,但也夠讓我這愛茶人開心了。
不論是帶著巴黎情調的茶館、還是巴伐利亞味的,只要能喝得到台灣種植研發出來的茶,對於旅人來說就是莫大的安慰。
出國二十多年,常有人問想家嗎?我總是說,想念台灣的茶館,想念去拜訪那些茶人朋友時的豐盛、滿載而歸的充實感。茶人朋友唐隸民精於刺繡,每回去她那喝茶,她就以她刺繡的茶墊茶包相贈。在這商品大量複製的世代,手工刺繡何等珍貴!
茶藝講究的就是出自泡茶人手中親自實踐的東西,一塊木頭、一隻勺子、一隻杯碗……只是每個茶人絕活不一樣,而這些情深於茶的茶人,正是台灣茶文化的底蘊,給那些躊躇滿志的大商帶來商機。
--轉載自《新紀元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