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繡是一種在織物上用各種線料織出種種圖案的工藝。由於中國是絲綢的故鄉,自古以來,富者以「閨房繡樓」為貞,貧者以「善織巧繡」為業。刺繡的針法有錯針繡、亂針繡、網繡、滿地繡等。刺繡的花卉不聞猶香,飛禽栩栩如生,走獸神態逼真。
遠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周時代,中國就已有華美的暗花綢和多彩刺繡。到了秦漢時期,刺繡已發展到較高的水平,繡品也成為對外輸出的主要商品。唐宋刺繡施針勻細,設色豐富,並由實用進而為藝術欣賞,將書畫帶入刺繡之中,形成獨特之觀賞性繡作。清代,宮廷繡工規模很大,民間刺繡也得到進一步發展。
各地的民間繡品皆有傳統的風味,形成了著名的四大名繡,即蘇州的蘇繡、湖南的湘繡、四川的蜀繡、廣東的粵繡。此外還有北京的京繡、山東的魯繡、溫州的甌繡、上海的顧繡、苗族的苗繡等,產地不同,風格各異,歷久不衰。
蘇繡,是以蘇州為中心包括江蘇地區刺繡品的總稱。蘇繡的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據西漢劉向《說苑》記載,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吳國已將蘇繡應用於服飾。三國時代,吳王孫權曾命丞相趙達之妹手繡《列國圖》。在方帛上繡出五嶽、河海、城邑、行陣等圖案,有「繡萬國於一錦」之說。
以針作畫 巧奪天工
自宋代以後,蘇州刺繡之技十分興盛,工藝也日臻成熟。農村「家家養蠶,戶戶刺繡」,城內還出現了繡線巷、滾繡坊、錦繡坊、繡花弄等坊巷,可見蘇州刺繡之興盛。
當時不僅有以刺繡為生的,而且富家閨秀也往往以此消遣時日,陶冶性情,所謂「民間繡」、「閨閣繡」、「宮廷繡」的名稱也由此而來。據《清秘藏》敍述蘇繡︰「宋人之繡,針線細密,用線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射目。」可見在宋代蘇繡藝術已具有相當高的水平。
到了明代,江南已成為絲織手工業中心。在繪畫藝術方面出現了以唐寅 (伯虎)、沈周為代表的吳門畫派,推動了蘇繡的發展。蘇繡藝人結合繪畫作品進行再製作,所繡佳作栩栩如生,筆墨韻味淋漓盡致,有「以針作畫」、「巧奪天工」之稱。自此,蘇繡藝術在針法、色彩圖案諸方面已形成獨自的藝術風格,在藝苑中吐芳挺秀,與書畫藝術媲美爭豔。
清代蘇繡以「精細雅潔」聞名
清代蘇繡更是盛況空前,以「精細雅潔」而聞名,那時的蘇州被稱為「繡市」而揚名四海。當時針法之多,應用之廣,莫不超過前朝,山水、亭臺、花鳥、人物,無所不能,無所不工。加上宮廷的大量需要,豪華富麗的繡品層出不窮。蘇繡後來吸收上海「顧繡」以及西洋畫的特點,創造出光線明暗強烈、富有立體感的風格。
特別是到了清末民初,在西學東流的潮流中,蘇繡也出現了創新的兆頭。光緒年間,技藝精湛的藝術家沈雲芝聞名蘇州繡壇,她溶西畫肖神仿真的特點於刺繡之中,新創了「仿真繡」。
光緒三十年(西元1904年)慈禧七十壽辰,沈雲藝繡了佛像等八幅作品祝壽。慈禧備加讚賞,書寫「壽」、「福」兩字,分賜給沈雲芝和她的丈夫余覺,從此沈雲芝改名沈壽。
嗣後,她的作品〈義大利皇后愛麗娜像〉曾作為國家禮品贈送給意大利,轟動了意國朝野。義大利皇帝和皇后曾親函清政府,頌揚中國蘇州刺繡藝術精湛,並贈沈壽金錶一塊,同時將這一幅作品送義大利都朗博覽會展出,榮獲「世界至大榮譽最高級卓越獎」。
1915年,沈壽繡的〈耶穌像〉在美國舉辦的「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上獲一等大獎,售價高達一萬三千美元。沈壽的「仿真繡」傳譽中外,開拓了蘇繡嶄新的一頁。
蘇繡繡品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繡工細緻、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地方特色濃郁。人們在評價蘇繡時往往以「平、齊、細、密、勻、順、和、光」八個字概括之。
從欣賞的角度來看,在蘇繡作品中,山水能分遠近之趣,樓閣具現深邃之體,人物能有瞻眺生動之情,花鳥能報綽約親昵之態。蘇繡的仿畫繡、寫真繡,其逼真的藝術效果更是名滿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