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咫尺空間,盆景集中表現出山川地貌和園林藝術之美,成為富有詩情畫意的案頭清供和園林裝飾,常被譽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
中國盆景是以天然的山石、活的樹木花草為素材,通過匠心布局、造型處理、置陣布勢、養護管理等藝術創作和園藝栽培,在特定的盆盎中塑造以樹木、山石等為主體的自然景觀。
盆景的設計如同中國傳統的行文、書畫,有一定的起承轉合、結構布局的章法,如呼應、曲直、疏密、聚散、形勢、剛柔、巧拙、粗細、輕重、增減、反復、爭讓、穿插、掩映、離合、變形、寫實與留白、光潔與殘損。從這一點上來看,中國盆景的設計與中國書畫之法可謂一義相承。
中國盆景一般分為樹樁盆景和山水盆景兩大類。前者以樹木為主要材料,又可分為觀形、觀葉、觀果和觀花四類;後者較多地應用山石、水、土作材料,以水為主的為水盆景,以土、石為主的為旱盆景,植物、石、水、土兼有的為水旱盆景。
樹樁盆景具有天然神韻
樹樁盆景多選用枝葉細小、盆栽易成活、生長緩慢、壽命長、根幹奇特的樹種,兼有豔麗花果者尤佳。樹樁盆景千姿百態,可分為直幹、斜幹、曲幹、臥幹、懸崖、枯乾、連根、附石、叢林等形式。由於盆景的主要材料本身即是自然物,具有生命特徵,所以樹樁盆景能夠隨著時間推移和季節更替,呈現出不同景色,具有天然神韻。
盆景設計中,凡作景樹,須大枝與大枝間顧盼呼應,小枝於大枝間隨勢而安,前枝後枝遞相映帶,左枝右枝伸縮挪讓,如是方能神完氣暢,精妙和諧,產生「枝裏精生,葉間氣潤」的效果。
整樹不論布枝大小多少,須一氣以貫之。所表現的輕重、虛實、疏密等的關係各得其宜,做到輕中含重,重中寓輕,輕重相衡;虛中有實,實中見虛,虛實相生;疏中知密,密中顯疏,疏密相形。
如古之名將排兵布陣,首尾相應,奇正相生,進退有法,聚散合度,令行禁止,和諧統一。而又在和諧中生變化,形聚而不塞,勢放而不亂。牝牡其相銜,脈絡其相注。
山水盆景互有咫尺千里藝術效果
山水盆景則須事先選定主題,並精心設計,根據主題選石、加工,或因石制宜,隨類敷彩。山石材料有松石(石質鬆軟)和硬石(石質堅硬)兩類。松質石料可用特製的錘在石上琢出溝壑、洞穴、峰巒、崗嶺;硬質石料則用切割、鋸、截等法達到去蕪存菁的目的。在石上留有種植穴,便於栽植草木。
盆中景物布局須主次分明,層次豐富,有變化而不雜亂。同一盆中宜石種相同,石色相近,紋理相順。同時運用近大遠小、低大高小、近實遠虛的透視原理,配以大小相宜的草木、亭橋、鳥獸、人物等,用淺盆襯托,達到小中見大、咫尺千里的藝術效果。
中國盆景的五大流派
中國盆景始於唐代,至今大約有一千三餘年的歷史,至宋代,盆景已發展到較高的水平,當時著名文士如王十朋、陸游、蘇東坡等,都對盆景作過細緻的描述和讚美。明清時代,盆景發展得更加興盛,已有許多關於盆景的著述問世。「盆景」一詞,最早即見於明代屠隆所著的《考槃餘事》 。
由於地域環境和自然條件的差異,中國盆景形成了較多的盆景藝術流派,總的可分為南、北兩派。南派以嶺南派為代表,北派可細分為川派、揚派、蘇派、海派,各具風格,也被稱為中國盆景的五大流派。
嶺南派風格雄渾蒼勁,流暢自然。其創作手法獨特,師法自然,突出枝幹技巧,善用修剪又不露刀剪痕跡,各種造型一如天成,巧奪天工。
川派的樹樁盆景以古樸嚴謹、虯曲多姿為特色。山水盆景則以氣勢雄偉見稱,高、懸、陡、深,典型地體現出巴山楚水的自然風貌。
揚派又稱蘇北派,在造型技法上同川派有相似之處。其特點為蒼古清秀,靈巧飄逸。揚派講究粗紮細剪,以剪為主,以紮為輔,型態自然,狀若雲朵,構圖簡潔,意境深遠。
蘇派盆景以古雅拙樸見長。布局構思精細入微,取法自然,混同天生,絕少斧鑿之痕,富有藝術情趣。蘇派盆景著重意境的創造,運用中國繪畫的畫理,在處理虛實,曲直、疏密、開合、明暗等關系上,脈理清晰,卓具匠心。
海派盆景則廣泛吸取各流派的優點,也受日本盆景的影響,師法自然、蒼古人畫。在布局上海派盆景非常強調主題性、層次性和多變性,在製作過程中力求體現山林野趣,重視自然界古樹的形態和樹種的個性,因勢利導,隨類賦彩,按照國畫理論要求,努力使之神形兼備。技法上也另闢蹊徑,紮剪並重,細修細剪,以保持優美形態:剛柔相濟,流暢自然。
盆景是一種活的藝術品,盎尺之盆,竟尺之樹,可藏天地。盆景突出地展現了縮龍成寸、小中見大的藝術效果,極富生命活力,同時以景抒懷,表現深遠的意境,猶如立體的山水畫。可以說是:一盆之景,以抒胸臆,是自然美和藝術美有機結合。所以,清代文學家張潮說:「居城市中,當以畫幅當山水,以盆景當苑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