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繡是一種在織物上用各種線料織出種種圖案的工藝,中國自古以來,富者以「閨房繡樓」為貞,貧者以「善織巧繡」為業。
遠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周時代,中國就已有華美的暗花綢和多彩刺繡。到了秦漢時期,刺繡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準,繡品也成為對外輸出的主要商品。唐宋刺繡施針勻細,設色豐富,並由實用進而為藝術欣賞,將書畫帶入刺繡之中,形成獨特之觀賞性繡作。
清代,宮廷繡工規模很大,民間刺繡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各地的民間繡品皆有傳統的風味,形成了著名的四大名繡,即蘇州的蘇繡、湖南的湘繡、四川的蜀繡、廣東的粵繡。
粵繡是廣東刺繡藝術的總稱,包括以廣州為中心的「廣繡」和以潮州為代表的「潮繡」兩大流派。相傳最初創始於少數民族─黎族,先前繡工大多是廣州、潮州男子,為世所罕見。
粵繡構圖繁密飽滿 色彩富麗
據唐代《杜陽雜編》記載,唐永貞元年,廣東南海縣一位名叫盧媚娘的少女曾在一塊一尺左右的絹面上繡出七卷《法華經》,「字之大小,不逾粟粒」,「點畫分明,細如毫髮,其品題、章句無不具矣」。她又繡製闊一丈的「飛仙蓋」,上面繡有山水、神仙、玉女,「執幢、捧節童子亦不啻千數」。粵繡從此名揚天下。
宋元時期,廣州港的繁榮促進了粵繡工藝的飛速發展,粵繡品開始輸出國外。明代,廣州的刺繡藝人已經能夠嫻地運用各色絲絨線刺繡,並創造性地使用動物的尾羽纏絨作線,使繡品更加自然生動。
到清代的乾隆年間,當時從事刺繡的藝人眾多,粵繡在工藝和針法上都得以不斷發展完善。一九一五年後,粵繡作品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等國際賽會上多次獲得大獎。
粵繡有五大特色:一是用線多樣;二是用色明快,對比強烈,講求華麗效果;三是多用金線作刺繡花紋的輪廓線;四是裝飾花紋繁縟豐滿,熱鬧歡快;五是繡工多為男工所任。
粵繡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受到各民族民間藝術的影響,逐漸形成了自身獨特的藝術風格,繡品主要以龍鳳、牡丹、松鶴、猿、鹿以及雞、鵝為題材。粵繡構圖繁密飽滿,均齊對稱,色彩富麗堂皇,在針法上「針步均勻、紋理分明、處處見針、針針整齊」,繡線較粗且鬆,針腳長短參差,針紋重疊微凸。
著名的釘金繡
在藝術上,粵繡的另一類名品是用織金緞或釘金襯地,也就是著名的釘金繡。釘金繡是以金銀線為主,絨線為輔,在繡面上按照形象中需要隆起的部分,用較粗的絨線一層層地疊繡至一定的高度,並做到外表勻滑、整齊,然後在其上施繡;或以棉絮作墊底,在面層以絲線滿鋪繡製,然後在面層上施繡;或以棉絮作墊底,覆蓋以絲綢,並將絲綢周圍釘牢,然後在上面施繡,可產生浮雕式的藝術效果,富於質感和立體感,多用作戲衣、舞臺陳設品和寺院廟宇的陳設繡品,宜於渲染熱烈歡慶的氣氛。
粵繡除採用豐富而多變的針法外,在創作設計方面很注重傳統和現實生活相結合,並攝取繪畫和民間剪紙等多種藝術形式的長處,使繡品的物像形神兼備,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充分地體現了粵繡的地方風格和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