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萃取京劇精華楊世彭演繹莎劇壯闊(下)

文/黃采文 攝影/丹尼爾
font print 人氣: 30
【字號】    
   標籤: tags:

舞臺導演楊世彭一如以往,西裝筆挺,舉止從容,散發一股貴族般的氣度,也猶似一名王者,引導屬於他的舞臺世界裡的子民揮灑生命色彩。

盡善盡美的態度,讓他在1973年,在科羅拉多莎士比亞戲劇節執導莎翁劇作《第十二夜》,演出不僅締造了到目前為止最高的上座紀錄──103%,也讓他得 到後續執導莎劇的機會;更讓他在1976年就開始執掌科州莎翁戲劇節,擔任藝術及行政總監。執掌十年期間,楊世彭讓科州莎翁戲劇節預算增加了七、八倍,並 大大地提高了演出水準及上座率。

東西方戲劇功底紮實

1982年「聖地牙哥莎翁戲劇節」,美國史上最悠久的莎翁戲劇節的行政總監,觀賞楊世彭導演莎劇《愛的徒勞》(Love’s Labour’s Lost)後,對他說:「我們劇團正在演這齣戲,你的戲遠比我們的好。」

擁有中國戲劇的根底,又幸運地跨足西方古典戲劇領域,他可說是極少數精於東方和西方文化,具有紮實戲劇底子的中國人。韓惟全形容丈夫深切了解西方與東方戲 劇的精髓,更懂得如何淬煉,她說:「戲劇要表達給觀眾的,這裡面有技巧,世彭了解東方戲劇的技藝,也吃透了西方戲劇,所以他這個腦子兩邊正好結合……」

楊世彭更是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經常帶夫人到百老匯及倫敦西區看戲。觀賞的戲劇不下千齣,其中莎劇大約觀賞了約350齣,還遠至世界最大、最優秀的英國王家莎翁職業劇團,觀賞了近八十齣。韓惟全說:「在前台看戲也就算了,他還到後台看,與劇團裡的導演、設計師切磋交流。」

1987年,科州莎翁戲劇節三十周年,楊世彭邀請擁有英國王家莎翁劇團28年資歷的名演員東尼.邱區(Tony Church)與會,主演《威尼斯商人》一劇中的猶太人夏洛克。該劇十四場公演場場爆滿,劇終謝幕時,全場觀眾起立鼓掌,美國權威莎學季刊 《Shakespeare Quarterly》劇評讚譽有加。


楊世彭與《威尼斯商人》兩位男主角研討劇情。(楊世彭提供)

戲劇生涯退而不休

「我導過大約70齣戲!各種類型、不同題材,在執導過程中,也等於在跟這些人物相處;這些題材,對人生多少有些影響。」戲臺下,楊世彭多了份感性與學者氣 度。他說:「西方戲劇最早始於希臘戲劇。希臘悲劇嚴肅的社會意義,對一般的市民說來,在觀劇的過程中,對他們的心身有一種『洗淨』的作用。」

他自認執導的每齣戲並非都有如此深遠的意義,但他認為,這是藝術生活的一部分。他表示,現代的民眾除了進博物館、上公園、去電影院消遣,也應該聽音樂、看戲劇、觀賞舞蹈,這是現代公民生活的一部分。他說:「不去看戲,你會錯失一個相當有意義的文化活動。」

目前退休,定居拉斯維加斯的楊世彭,沒有停止他的戲劇生涯,仍然到世界各地觀賞名劇聆聽音樂,偶爾也應邀導戲。

2011年5月晚間十點多,楊世彭在台北國家劇院裡忙碌著,儘管《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已經在台灣演出了二十多場,但他仍然到現場,要求舞臺燈光作某些 細微調整,一貫盡善盡美的態度。果陀劇團一位工作人員私下表示,楊世彭導戲,說話慢條斯理,但表達清晰。高齡75歲的他,臺下像一位慈祥的爺爺,但工作起 來精力十足,「工作時,他看起來好像一般四、五十歲的導演,比如說昨天,從早到晚忙到十點半左右,但他還是精神奕奕。」
1961年自台大畢業負笈美國時,楊世彭走上不被看好的戲劇路;2010年11月,楊世彭獲頒台大「傑出校友」榮銜,他在校慶典禮上勉勵新一代學弟妹,不 要被社會的功利價值,束縛了自己的天分。他說:「假使你們在戲劇方面有特長、有天分,趁你們年輕的時候衝一下吧,不要到年老了才後悔。就瞧瞧我這個人,至 少一生沒餓著,還過得相當不錯呢。」指著自己,楊世彭幽默地說道。◇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楊世彭中譯執導,金士傑、卜學亮主演。圖為2011年5月5日該劇在台北國家劇院進行採排。

舞臺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是一齣探討生命、談論死亡但卻充滿幽默與風趣的現代劇。改編自同名暢銷小說,由Jeffrey Hatcher and Mitch Albom編劇,楊世彭中譯執導。舞臺上,楊世彭運用中國戲曲中「一桌二椅」的簡單道具,以時而變化的燈光及幻燈投影,營造出劇中場景及氣氛,手法簡約而 寫意。演員僅有兩人,台灣國家文藝獎得主金士傑、影視名演員卜學亮。


2011年5月5日《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在台北國家劇院進行採排,舞臺導演楊世彭與工作人員工作情況。

楊世彭表示,這齣戲讓他想起已故的父親,和父子間該有而從未有過的交心之談,不禁潸然落淚。「這齣戲既然能夠如此觸動我心,我相信也能感動華人世界的觀 眾。」他說:「演出時,我看到台灣觀眾在劇場裡靜靜地聽、默默地感受,聽到有趣的臺詞,他們在下面笑,動人的地方、悲滄的地方,他們在下面哭……演員謝幕 時他們熱烈鼓掌大聲叫好,我看了也很高興。」

在楊世彭導演生涯中,他執導過中外名劇及原創劇近七十齣。其中一半在美國以英語演出;他也製作過近四十齣大型莎劇,十六齣自導,六齣親譯。

2011年,楊士彭與果陀劇場合作的這齣溫馨舞臺劇,描述一位罹漸凍症將不久於世的教授,與他的學生相約在每個禮拜二,進行一場場既幽默又觸動人心的生命對談。從今年2月在台灣首演以來,至7月台中場演出,已是第四次加演,7、8在台灣巡演,10將遠赴北京、上海演出。

楊世彭說:「這倒是在我意料之外,當初在美國看到這齣戲的時候,我純粹覺得:『唉呀!這麼動人,我應該製作成華語版來公演。』」他說:「這齣戲可算是規模最小的了。從沒導過一齣僅有兩人的戲。但是,那也是很好的經驗呢!」@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元人雜劇用四折來演一個故事。但在折與折之間,另外又夾演「爨弄、隊伍、吹打、雜技」等這些熱鬧、有趣的橋段,讓觀眾打發過「中場休息時間」(演員可能也要利用這個時間換衣服、休息喘口氣、調度人員等)。等新的一折再開演-因為元雜劇四折是四套不同的宮調,新一折開始,進入新的音樂旋律,觀眾耳目一新,別有一番的新鮮感。
  • 京劇《黃金台》演的是惡人迫害善良人的故事:齊湣王時鄒妃與太監伊立得寵,二人聯合陷害太子田法章;趁齊湣王酒醉上本誣告太子調戲鄒妃,齊王大怒,就命伊立斬殺太子。幸好太子得訊脫逃出宮,伊立隨其後緊迫搜捕。 在混濁的環境中,許多人膽小怕事,自甘示弱倒向邪惡的一邊。當然,站出來做砥柱的也不在少數。例如孔子時,為奪王位,父子、君臣彼此相弒,孔子以勇氣揭露邪惡,著作春秋一書,邪惡因此無所遁形。惡人逃不過歷史的審判,大家自然不願身居亂臣賊子之名,因此社會能長期保持一定程度的穩定。直到共產黨倒行逆施,大量竄改歷史,顛倒黑白,攪混一切;它是妄想脫罪,簡直是把別人當白癡。 在事發當時,就能站出來做砥柱對抗邪惡,這種人了不起,尤其當場就讓邪惡灰頭土臉的,更易成為戲劇性的情節,《黃金台》中救助太子的田單就呈現這種智勇雙全的形象。
  • 京劇《小商河》是岳飛攻打到朱仙鎮之前,在河南許昌一帶發生的一段壯烈戰爭故事。史載楊再興,率三百名騎兵為先鋒,在小商橋地方突遇金兵十二萬,為爭取時間他迎向前去衝殺,他殺死將官一百多名,兵卒兩千多人,身中箭依舊奮戰。因初冬降雪,他急於追上金兀术,催馬躍過小商河,馬陷淤泥,無法起身被金兵射死。後來張憲大軍趕到,擊潰金兵。楊再興屍體火化,骨灰裏撿出箭頭有兩升之多。
  • 搖滾京劇「水滸108Ⅱ-忠義堂」明天起在國家戲劇院上演,劇中結合嘻哈、搖滾、群舞,京劇大師吳興國說,他們把現代感加進傳統裡大唱京劇,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帶給大家。
  • 人們常常說傳統京劇面臨危境,但是人們沒有想到傳統京劇的發展其實是從上個世紀初以後,及至五十年代還在發展。楊寶森五十年代末期去世,不過五十歲(1909~1958)。奚嘯伯(1910~1977)、馬連良(1901~1966)、譚富英(1906~1977)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的時候,都是壯年。但那時卻已經足足經歷了17年之久的文化革命,風雨飄搖,一個接一個的政治風潮,一齣接一齣的如《四郎探母》那樣的戲的禁演。顯然京劇的衰微起自五十年代,這是一個不可反駁的歷史事實!
  • 京劇的「淨」行,一般大家知道的有正淨(銅錘花臉、黑頭)、副淨(架子花臉)、武淨(武二花、摔打花臉)。其實還有一種毛淨(油花),他「毛手毛腳」如過動兒一刻不得閒,動作繁多、身段複雜。今天我們介紹《通天犀》這齣戲,主角許世英,綽號「青面虎」,舉止毛躁,即以毛淨來應工。
  • (大紀元記者林秀麗台北報導)國光新編兒童京劇《三國計中計》應台北兒童藝術節之邀,將於8月5日(週五)19:30在華山藝文中心大草原免費登場,以輕鬆活潑的方式帶領兒童觀眾親身參與「蔣幹盜書」和「草船借箭」,寓教於樂一同激發想像力與創造力,非常適合觀眾朋友闔家觀賞。
  • 舞臺下,楊世彭面容祥和,舉止、談話彬彬有禮,學者風範盡顯。舞臺上,楊世彭自信而神采飛揚,用不盡的精力,讓他始終不斷地力求最完美的演出。這就是楊世彭,一位情感充沛、觀察細膩的戲劇藝術家。雖說走上戲劇生涯這條路,楊世彭形容當初是「無心插柳」;然而,命運之神早在他幼年時,就已開始悄然鋪墊了這條漫長之路。
  • 1966年,一群「破四舊」的紅衛兵來到法門寺,先是搗毀了佛殿內的銅像,又試圖挖開真身寶塔。住持良卿法師上前喝阻,被打得頭破血流。法師隨後披全身澆滿煤油,在寶塔前自焚。
  • 《可愛的牧羊女》展現了莫扎特在音樂創作各方面嶄露頭角的才華。這位年少的作曲家模仿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的歌劇樣式,加入通俗的曲調,同時表現出對音樂風格及其語言的自信。他在巴洛克風格和古典風格的交匯點上譜寫了一部作品,開創了一種新類型歌劇──後來成為18世紀古典主義風格,為他後來的音樂創作奠定了基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