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6月09日訊】對於今年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遭遇罕見大旱,雖然三峽水庫持續「放水」支持抗旱,但輿論直指「三峽工程本身就是導致乾旱的原因」。清華院士承認三峽工程影響了生態,並稱工程完工地震增加。也有內部人士稱:「出問題部份是人禍」。
據《南方日報》報導,6月3日,說到三峽工程帶來的負面影響,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水沙科學與水利水電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光謙表示,首害是影響生態,原來三峽工程設計規劃的時候,並沒有把生態功能考慮進去。
三峽四弊首害影響生態
生活環境沒有改善,指望脫貧沒有希望,影響不是兩三天的事。王光謙說:「為了保證三峽工程的建設,工程移民是必須的。然而就工程移民和拆遷移民關係來說,我們國家大部份沒有處理好,如果讓我打分,應該是不及格。」
他說:「第二就是生態環境問題,最直接影響的是珍稀魚類。我看的一份資料上說,有一種魚在水溫18℃時準備產卵,產的卵會在流水中沖走,如果這時水庫進水,卵就會落到庫底死掉。」
王光謙稱,原來三峽工程設計規劃的時候,並沒有把生態功能考慮進去。20年前,關於生態環境保護的概念幾乎是零,十幾年前才慢慢認識到生態功能的重要性。此外,三峽大壩建成後,大的洪峰經過帶來泥沙沖刷,對生態環境也造成一定影響。
「第四個問題就是地質災害,由於三峽水庫水位攀升,快速升降,加上這個地方本來就是地質災害多發區,滑坡很多,水壩再一泡,就容易坍塌。」王光謙表示,三峽工程會引發低震級地震。工程建成後,地震增加了很多,最大震級是6.4級。
內部人士:出問題部份是人禍
據《時代週報》報導,長江委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原局長翁立達對該週刊的記者表示,「三峽工程的影響要分兩種情況來看,一個是週期性的變化,比如氣候、環境變化,這個需要三五十年甚至更久才能得出結論;另外一個是趨勢性變化,比如污染、水資源的變化,這個能夠當下作出結論,像長江魚類資源減少,污染變重,這些都能夠說與三峽工程直接有關。」
翁立達稱:「泥沙淤積的問題,是黃萬里先生提出的。他當時對三門峽提出過這個擔憂,後來的事實證明他對了。他的話,其實並沒有被採納……但當然,即使泥沙減少了,有一天也許還是會淤積的,但這一現象的出現,也是上百年以後的事情。但泥沙的減少,又會帶來另一個問題,就是清水下洩、然後河床下切。這次洞庭湖的乾旱,其實在一定程度上跟三峽工程有關,因為洞庭湖的入水口是三口,但河床下切後,水進不來,就很容易乾枯。」
在提到三峽出現這麼多事情,有些問題並不是三峽本身的原因,而是人禍?翁立達說:「有一部份是吧。我總是說,三峽蓄水不滿175米才是正常現象,因為上游還有那麼多水電站,大家都要發電,於是大家都爭著蓄水,你三峽蓄不滿水是正常的,滿了175米才不正常。」
他還表示,而且開始建設時,國外也有很多質疑,但我們完全沒有解釋。因為有領導說:「我們做我們的,不管他們的。」
網友熱評
廣東省深圳市網友同齡哥:「王先生,你知道的,20年前有人敢於在不知道甚麼是生態環境保護的情況下就敢於築壩,膽子夠大吧!據說,當時也是進行了科學論證的。可是,你是否知道,你這個院士的水平能高到哪裏去?! 你這樣的不負責地解釋,拍胸脯做結論,你就不擔心今後我們這個民族承受的災難麼?!」
他說:「科學,並不是僅僅指所謂的通過研究獲得成果。科學的精髓,應該是冷靜理性地看待自然界的萬物。人類認識世界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沒發現的事情並不表明不存在。儘管人類取得了看似偉大的成就,其實,我們對這個世界瞭解的還是很少很少。」
遼寧省瀋陽市網友davidshaw9988:「既不能防洪,也不能抗旱,就是一個廢物。」 北京市網友dcgahenongngdxx:「建大壩會引起地震,也會引起下游缺水,這很簡單的道理,下游缺水就會引起天不下雨,現在的專家們不知怎麼了,有時候說的話連小學生的思維都不如,中國的南水北調,甚麼調的……」 北京市網友ya11232248ya:「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只要違背客觀規律遲早是被懲罰的!」
廣東省深圳市網友jdbcj:「早就說過,人定勝天就是一個偽命題!蚍蜉撼樹,不自量力!最後承擔惡果的永遠是普通的小百姓!為你們愚蠢的舉措來付出直至生命的代價,小百姓冤不冤啊!」
……
責任編輯: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