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玄武崇拜與廣州仁威廟
玄武帝君為古神話中的北方太陰之神或水神,與青龍、白虎、朱雀合稱為四方之神。因北方是水位,武帝司水,故人們稱玄武帝為北帝,又稱之為水神。玄武帝君為龜蛇合體形象。《楚辭.遠遊》洪興祖補注:「玄武謂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其法相黑衣、披髮、仗劍、踏龜蛇。
後道教奉為玄武大帝,地位僅次於三清和玉皇大帝,稱玄武為淨樂國王太子,且為元始天尊或玉皇大帝的化身。
仁威廟,是一座專門供奉道教玄武帝君的神廟,坐落於廣州龍津西路(現已拓寬成泮塘路)仁威廟前街,舊泮塘鄉內,占地2200平方米,它是當時泮塘恩洲十八鄉最古老、最大的廟宇。
據道光十五年《續修南海縣志》記載,仁威廟始建於宋皇祐四年。自宋以來,歷代鄉民皆「率其私錢」重新修葺或重建。明代天啟年間、清代乾隆年間和同治年間都進行過大規模的修建。
仁威廟供奉玄武帝君,係仿均州太和山(今湖北武當山)所恭奉之諸城神。泮塘地處水鄉,歷來以種「薺、蓮、菇、茭、菱」五秀而馳名省內,鄉民為「感恩邀福於神以不至成災」,對供奉的神像「奉祀倍誠」。
據前人調查材料記載,當地有兄弟二人,兄名字為「仁」,弟名為「威」。有一 天,兄弟倆去打魚,發現一塊怪石,拾回來後立為神像,便「生活順景,得心應手」,後因傳聞鄉里,參拜者眾,到鄉里集資修建時便改名「仁威」。
仁威廟平面略呈梯形,坐北朝南,廣三路深五進,另有偏東一列平房。前三進建築,當中為主體建築,東、西為配殿,第四進為齋堂,第五進為後樓。沿著南北中軸線,依次為頭門、正殿、中殿、後殿和後樓,左右為東、西序。
廟中的建築雕飾,集丹青、木刻、磚雕、灰雕等各種藝術於一體,其雕飾物形象生動,栩栩如生,集中了嶺南古建築藝術的精華,被譽為「桂殿蘭宮」。
每年的黃曆二月初八是仁威廟誕,在廟會期間,鄉里活動豐富多彩,像盛大的宗教節日,人人都會履行參神、進香、唱八音等。
五、龍母崇拜與獵德龍母廟
《中國神話傳說》記載,傳說龍母是一位奇女子,其父係廣西藤縣人氏,姓溫,名天瑞。母親係廣東德慶縣悅城人氏,姓梁。她的頭髮有一尺長,身材奇偉,臉慈愛。龍母有預知人世禍福的本事,精曉各類醫術,常常治病救人,義務為鄉里蒼生辦事。
使溫女成為龍母是拾卵豢龍一事。一天溫氏到江邊去洗衣服,忽見到水中熠熠發光,走近一看,水中有一巨蛋,她感應生奇,於是把它抱回家,當寶物一樣收藏起來。過了二十七天後,那只石蛋突然裂開,從中竄出五條如蛇狀的蜥蜴,個個很是喜好玩水,溫氏像母親看待本身的孩子似的仔細豢養。長大後,牠們卻是五條惟妙惟肖的小龍。
五小龍感於溫女的養育之恩,銜魚貢獻溫女,還幫助溫女與水患、水災、蟲災和官災鬥爭,造福黎民百姓。於是,溫女被當地村民尊稱為「龍母」,成為庇佑蒼生的「神女」。
獵德龍母廟位於廣州天河區東南大街,始建時間不詳,《獵德村志》記載,廟內有清康熙二十二年刻的〈重建龍母廟碑記〉,由此推算此廟距今至少有五、六百年歷史。
此廟二進二廊,硬山頂,呈鍋耳封火山牆,龍舟形正脊,灰綠筒瓦,綠色琉璃瓦滴水剪邊。封簷板有花鳥浮雕,犀頭為花鳥器物磚雕。門前的花崗岩雕刻門聯「源溯悅城龍德著、恩流獵水母儀彰」,點出了獵德龍母廟與德慶悅城龍母廟的淵源關係。
獵德龍母廟雖小,卻濃縮了嶺南建築藝術的精華。從清康熙三十二年至清光緒五年,短短一百六十九年,龍母廟卻歷經五次重修。可見,獵德龍母廟當時香火之旺盛,堪與德慶龍母媲美。現在的龍母廟兩廊仍鑲嵌康熙、乾隆、咸豐、光緒各朝重修碑記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