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直言上諫 坦蕩無私

智真
font print 人氣: 28
【字號】    
   標籤: tags:

春秋時期,晏嬰在齊國為官。齊莊公三年,晉國大夫欒盈逃到齊國,莊公盛情款待他,他對群臣說:「欒盈很有才,我善待他,想讓他助我成就霸業。」

晏嬰和欒盈先已見面交談,他此時便對莊公說:「欒盈此人工於諂媚,他和臣交談時臣已感受到這一點了。我見他對主公極言奉承,無一句真心話。他如此行事,乃用心不軌,其意非善,主公還應有所戒備啊!」

莊公不聽,對欒盈寵信不減。欒盈在齊交結大夫,遍送賄賂,極力巴結,以至許多人都被其拉攏,力言其好。晏嬰反復上諫莊公,請他提防欒盈,最後莊公煩不勝煩,竟出語大罵說:「你不知好歹,難道欒盈和你有仇,你天天跟我說他壞話,我看所謂的奸人就是你這樣的人了!」

晏嬰毫不畏懼,他說:「主公喜愛甜言蜜語,欒盈便投其所好。如果說這樣的人為忠,那麼這樣的話誰不會說呢?我問心無愧,卻以之為恥,只有奸惡之人才這樣不以為然。」

一年過後,欒盈為晉國內奸的真情敗露,莊公不自加反省,卻仍指責晏嬰對他說話無理,有犯上之罪。

齊莊公六年,莊公被權臣崔杼殺死,無人敢去弔唁。晏嬰不顧個人安危,趴在莊公屍體上大哭。崔杼對晏嬰說:「主公對你並不重用,你為何哭他?」

晏嬰正色說:「忠不諂媚,奸不言真,我身為人臣,自當盡忠,又豈能只指責其錯失,而沒有大義呢?」

崔杼的左右欲殺掉晏嬰,崔杼對晏嬰也早已恨之入骨,但轉念一想,對身邊的人說:「他不畏死,殺他何益?他是百姓所仰望的人,放了他可收取民心。」

崔杼為了鞏固權勢,樹立威信,把滿朝文武大臣都驅趕到太公廟上,派上千名兵馬內外把守,逼迫大家宣誓效忠並服從於他。稍有違逆,即被處死。已經殺了七個人,氣氛十分恐怖。

輪到晏嬰了。大家屏住呼吸,只見晏嬰從容的端起滴過血的酒杯,義憤填膺的對天悲嘆道:「可恨!崔杼無道弒君王。凡為虎作倀、助紂為虐者均不得好死!」說罷,便一飲而盡。崔杼惱羞成怒,惡狠狠的用劍頂著晏嬰的胸膛,要他從新發誓。

晏嬰毫不畏懼,厲聲回答:「我晏嬰決不屈服於你!」崔杼就要下手。這時,身邊的一個心腹悄悄的對他說:「千萬使不得!您殺莊公,是因為他無道,國人反應不大,您如果殺了晏嬰,那可就麻煩了。」崔杼無可奈何,怒視著晏嬰離去。

齊景公繼位後,晏嬰見他寵信梁丘據,對梁丘據的諂媚之言全然接受,不覺心憂。一次,梁丘據又胡言奉承景公,景公對眾臣說梁丘據和他最為和諧,晏嬰就此上前道:「臣不是這樣看。梁丘據分明是無端誇獎主公,全無根據和原由,這只是諂媚之言罷了!你們之間只是『同』,而不是『和』,這豈是和的真意呢?」

景公臉上無光,只道:「這有甚麼分別嗎?」

晏嬰直言道:「當然不同了!和諧就像做羹湯一般,用水、火、醋、肉醬、鹽、梅等各種調料,經攪拌糅合使味道適中,先用火燒煮,淡則加料,濃則加水,如此方能食之味佳。君臣之道也該如此,君主正確的,臣子應極力維護。君主不對的地方,臣子也應指出來,以正過失。這樣,國家才能安定,政事才沒有失誤。」

景公聽之茫然,晏嬰隨即又說:「梁丘據之人,為取主公歡心,不問好壞,順從主公行事出言,始終和主公保持一致,這是『相同』怎麼是『和諧』呢?這樣對主公、對國家有甚麼益處呢?無端吹捧卻會助長主公驕傲之心。聽他之言,如同在水裏加水,談不上甚麼味道。又好比琴瑟,只彈一個聲音,沒有人會去聽他啊!」

景公聽罷方悟,久思過後,不禁稱好。他對眾臣說:「早聞晏嬰勇氣過人,忠義可嘉,今日我終於親眼見到了。他不怕惹我生怒,敢言人之不敢言,這才是真正的忠臣啊!」

--轉載自明慧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中國歷代聖賢明君無不恪守天道,以道德教化人民,使國泰民安。
  • 「匏」也叫葫蘆,早在遠古時代中國人的祖先就開始用葫蘆製作樂器,用這種樂器演奏的音樂稱為「匏樂」,亦稱「葫蘆樂」
  • 蕭意辛與妯娌們在一起,大家在爭論用甚麼方法可以得到丈夫的寵愛。蕭意辛說:「用邪法不如用禮法。」
  • 陸玉珍家中有兩個婢女,有一天,準備吃午飯時,婢女來喜端著湯送進來,結果一不小心將碗摔到地上,熱湯撒在陸玉珍的手上、衣服上,來喜害怕受到責罵而哭了起來....
  • 許容,是清朝浙江人,文章很出名,為人寬厚謙虛,有一次考試,許容的一個朋友盜用他的一篇文章,結果考了第一....
  • 古人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以寬宏大度的態度去對待別人,是一種美德、風度、仁愛無私的境界。人生之路需要寬以待人,成功之路更需寬以待人。
  • 兩漢末年紛爭四起之際,漢光武帝劉秀,順天意應民聲,平息群雄,以柔術治國,統一分崩離析的中華民族,開創「光武中興」的盛世。
  • 中華文明是以水治為開端的。從原始先民虔誠的海河崇拜、奇異的神話傳說,到先秦諸子以水喻道的洞見,以及外師造化,終得心源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無一不浸透著流水的神韻和大道的空靈。
  • 古今中外的無數先賢、學者對「水」的體悟,都和老子的理論大體一致。如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的「水生萬物,萬物復歸於水」,據說泰勒斯曾向埃及人學習觀察洪水,很有心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