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唐代大詩人王維的千古絕句「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還是感人至深的中國十大古琴曲之一〈陽關三疊〉,抑或民間至今還流傳的俗語「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都提到了一個詞「陽關」。
陽關是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的咽喉之地,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它位於甘肅敦煌西南七十公里南湖鄉的古董灘附近,因坐落在玉門關之南,故名陽關(注: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和玉門關同為當時對西域交通的門戶。
兩關之間有七十公里的長城相連,每隔數十里即有烽燧墩台,陽關附近亦有十幾座烽燧。
陽關始建於漢武帝元鼎年間,在河西「列四郡、據兩關」,陽關即是兩關之一。陽關和玉門關一南一北,成為沿絲綢之路西出敦煌,進入西域的兩大邊陲要塞,是古代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
自西漢以來,許多王朝都把這裏作為軍事重地派兵把守。據史料記載,西漢時南湖置龍勒縣,陽關為都尉治所。晉魏時,設置陽關縣。唐代設壽昌縣。高僧玄奘從印度取經回國,就是走絲路南道,東入陽關返回長安的。
宋元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衰落,這座被歷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陽關也因此被逐漸廢棄,為流沙所掩埋。而今,昔日的陽關城早已蕩然無存,僅存一座被稱為陽關耳目的漢代烽燧遺址,聳立在墩墩山上,讓後人憑弔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