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末年,秦軍在長平大敗趙軍後,秦王就派人到趙國,要求割讓六座城池,才願意和趙國講和。趙王詢問大臣樓緩的意見,樓緩告訴趙王,認為應該割地求和。
辯士虞卿聽說後,就去見趙王。虞卿說∶「秦國攻打趙國,是因為疲憊才撤兵呢?還是有餘力進攻,為了憐憫您才不進攻呢?」趙王說∶「秦國攻打我國,不遺餘力,一定是因為打得疲憊才退兵的。」
虞卿說∶「秦國極力進攻趙國,卻一無所得,兵力疲乏才撤兵。現在大王竟要把秦國竭力而得不到的城池送給秦王,這是幫助秦國來攻打自己。明年秦國再來攻打大王,您就連自救的力量都沒有了。」
趙王把虞卿說的話告訴樓緩,樓緩對趙王說∶「虞卿完全瞭解秦軍的戰力嗎?如果連這六座小城池都不願割讓,假使明年秦軍再來進攻,您豈不是要割更多的地,才能與秦國講和嗎?」趙王說∶「如果聽從你的意見割地,你能保證明年秦軍不再來進攻嗎?」樓緩告訴趙王自己不敢保證。
虞卿聽說後就告訴趙王,既然樓緩不能保證,那割地給秦國又有甚麼用?現在把六座小城割讓給秦國,等秦國再來進攻,又要割地講和,而秦軍只要輕鬆地坐等趙國割地求和。這樣做,只會讓秦國更強,趙國更弱罷了!以趙國有限的土地,去滿足秦國無盡的要求,趙國最後勢必滅亡。
果真要割地,不如把要割給秦國的六座城池,拿五座去送給齊國,齊國是秦國的大敵,齊國必定與大王聯盟攻打秦國。這樣,韓、魏兩國也會來跟趙國結盟,如果成功,大王您在齊國失去的,就能從秦國得到補償。趙王聽完覺得有道理,於是就派虞卿去拜見齊王,與他策劃一起對付秦國。
後來,原文中的「秦之攻我也,不遺餘力矣」,就是「不遺餘力」這句成語的典故,用來形容毫不保留,用盡全力。
--摘編自正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