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反間計:侯馬矛盾,取而代之
「反間計」為三十六計之第三十三計。原文:「疑中之疑。比之自內,不自失也。」
製造矛盾 反間得利
參加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的四百一十二位專家中,有十五位科學院學部委員,他們分別是:陶詩言、黃秉維、賈福海、謝義炳、侯學煜、馬世駿、侯建康、陳化癸、嚴愷、毛鶴年、陳宗
基、黃文熙、張光斗、強尼、高景德。其中馬世駿出任生態環境專業組組長,侯學煜出任生態環境專業組顧問。
馬世駿和侯學煜都是中國著名的生態環境科學家,兩人在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影響問題的最主要結論上是一致的,即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弊大於利。然而為了避免和決策者正面衝突,馬世駿建議在結論後面補上一句:「許多弊病是可以通過人為措施加以限制的」,遭侯學煜堅決反對,兩人堅持不下,論證領導小組因而讓生態環境副組長方子雲,代表生態環境專業組,作大會彙報。
最後,國務院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以三峽工程生態環境影響報告之提綱,未經審查批准的程式錯誤,否定侯馬二人「弊大於利」的報告,另外組成三峽工程論證生態環境二組,並以名利收買生態環境副組長方子雲,由其出任組長,通過五個月的時間,重新編寫三峽工程生態環境影響報告,得出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影響是「利大於弊」的結論。
《孫子.用間篇》云: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所謂反間,便是利用敵方間諜、或者收買敵方官吏,為我所用。而方子雲,便是反間計中的「間」,是一出賣靈魂、而收名利的官吏。
生態破壞侯學煜是全國政協委員,自一九七八年到一九八七年期間,對中國二十個省市進行考察,發現所有中小型水庫,幾乎沒有一個能解決水庫移民問題。安徽金寨縣,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所修造的水庫,其移民還依然生活在貧困之中,當地移民形容水庫工程為:「十萬子弟兵,十萬畝良田,十萬人無家可歸」。水庫移民的生活不能得到改善,與水庫大壩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是分不開的。侯學煜從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分析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從而提出一些新的觀點。註:參見侯學煜〈三峽工程要考慮生態、環境和資源問題〉,收集在田方等編《論三峽工程宏觀決策》,一九八七年,長沙,第二六九至二七三頁。
比如如何防洪?侯學煜認為:三峽工程只攔截來自川江的部份洪水,而對下游荊江泛區的洪水來源不起作用,所以,三峽工程對荊江窪地洪澇災害的防治,作用十分有限。治理長江中、下游的洪澇災害,應從多途徑著手,首先要恢復水面地區的植被,使暴雨變為細水長流。同時也應該有計劃、有步驟地恢復原有的天然蓄水湖泊。例如江漢湖群在五十年代有一千二百五十萬畝湖泊,由於圍湖造田,現只剩原有的百分之二十四,這些低窪田有的應退墾還湖,有的可種喜濕的經濟作物或樹木,以提高經濟效益。此外,荊江大堤工程不可放鬆,分洪也很重要。於大壩上游,三峽工程的建設只會使下游的洪水災害,轉移到上游去。
自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就把水庫大壩建設,作為防洪的最主要技術手段,在全國建造了近八萬六千座水庫大壩;然而洪水的威脅和危害非但沒有減輕,反而加重了。問題就出在防洪的概念上。侯學煜提出防洪首先要恢復地面的植被,使暴雨變為細水長流,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生態環境友好型的防洪正確途徑。
博大出版社授權(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