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的習俗,每逢過年要貼年畫,《回荊州》是一幅頗受歡迎的年畫,濰坊、楊柳青的年畫裏都看的到。畫面呈現的是舞台上精采片段,劉備、孫尚香與趙雲在周瑜的追兵下快速趕路,幾次追及,孫尚香以公主身份將追兵斥退,終於到了岸邊,遇到諸葛亮前來接應的船隻,安全過江。
這齣戲突出「遇難呈祥」的緊張與最後的平安無事。觀眾聚焦劇中人能否擺脫追兵,心為所苦,最後豁然開朗,歡喜見他們逃脫,鬆了一口氣。宛如身處魔難中的人,不放棄、不投降,境隨心轉,終於出現新局面,魔難解除,那腫心靈的自由,還真難以言喻。現在電影,也常用這個手法,例如一個人他被壞人追殺或被怪物、鬼魅追逐,觀眾人人都捏一把冷汗,眼睛關注的盯著看,一直到脫離險境,好像在洗三溫暖一樣。真如說書人形容的:「鰲魚脫卻金鉤去,搖頭擺尾不再來」。擺脫束縛,從圈套裏出來,那是何等自在。
《回荊州》和《甘露寺》是情境不同的兩齣戲,《甘露寺》感覺總有些爾虞我詐,《回荊州》則是找回自己的路,兩齣戲講的是兩回事。早先都是分開演,各是各的。清末民初人的見識變差,把它們串成連續劇一般。看完《甘露寺》的討價還價,如果不換個心情,另起爐灶,接著就看《回荊州》會覺矛盾與冗長;《回荊州》的緊張刺激被干擾,甚至感受不到。但由於宣傳者把兩齣合演改稱《龍鳳呈祥》的好聽名字,大家就以為這兩戲是合一起的,其實並非這樣。
《回荊州》一開始是趙雲起霸,起霸的意涵是整軍備武,以大將的整裝動作來概括;表示蓄勢待發,時空即將進入戰場之上。動作看似緩慢,其實外弛內張,戰爭的氣氛已然出現。這是傳統戲曲設計很特殊的一套程式語言。
劉備與孫尚香成婚是孫權聽信周瑜所定下的計謀。孫權為這對新人蓋新府,每日歌舞宴樂,款待的無微不至。周瑜計劃以安逸的日子消沉劉備的鬥志,將來少掉一個勁敵,再不然挾持劉備為人質,討回原屬吳地的荊州。可憐劉備半生奔波,還不曾過過這樣的好日子,陶醉其中,眼見就要迷失。
趙雲感覺不對勁,打開孔明留給他的錦囊:用曹兵來攻荊州的理由叫劉備回去。劉備果然驚醒,可是怎麼開口跟公主孫尚香講。善於忍耐的劉備,用求與哭的老法子,打動孫尚香。這齣戲劉備與孫尚香是兩種相反人物性格的對照,劉備是江湖走久了,膽子變小了,不時露出驚弓之鳥的神態。孫尚香是初生之犢無所畏懼,她當仁不讓,勇於承擔,她甚至找好離開的藉口:「今乃元旦佳節,眾百姓上墳祭祖。不免奴進宮去,稟知我母,就說我夫妻,江邊祭祖。暗暗雇上兩隻小船,渡過江去」。(正月上墳祭祖,當今台灣的客家人是正月十六日掃墓,與這個習俗很類似。)
母后見公主眼有淚痕,看穿不只是江邊祭祖的事,問清真相她也成全女兒:「吾兒此去,要從柴桑經過,那周瑜豈能容你二人過去,為娘賜你寶劍一口,乃是你爹爹所佩之物,若有阻擋,兒可斬關而過」。宮中人物吐屬究竟不凡,大方、貴氣,不是哭哭啼啼,或者小氣的在那抱怨或計較。
接下來就是劉備、孫尚香與趙雲演出逃跑景象的跑圓場,同時還要與追兵周旋。趙雲在這裏根本不用動手,公主孫尚香向前一站,那些武士竟就退去,這種威望與氣概,其實不是靠著上方寶劍,而是孫尚香的無所畏懼。
跑圓場十分精采,三人跑的圓場,行話叫「編辮子」或「三穿花」,按阿拉伯字8字形穿插著跑。每人有每人各自的風采:劉備披著斗篷顯得瀟灑、孫尚香頭戴鳳冠卻不顯重量,趙雲的四面靠旗快走之下保持均勻不亂。三人表演跑圓場的程式語言,在逃難的匆促間,仍顯得優美。
最近迪士尼有一部卡通影片「魔髮奇緣」(Tangled),公主被關在高塔,魔假扮成她的媽媽,告誡她不可離開高塔;威脅公主外面世界非常可怕,其實魔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才這麼說。但公主為找出天燈的真相(魔豈肯答應),趁著母親不在,毅然隨著誤闖進入高塔的飛賊,走上尋找真相的危險旅程。她陷入森林裏的強盜窟,然而高貴公主的特質,無所畏懼或者說不懂畏懼,她啟發強盜好的一面,找到自己的強盜高興的擁護起公主,他們成為公主找真相的一大助力。公主渡過一條河,看到繁華、富庶的市景與高大的宮殿,原來這才是她真正的國度、她真正的家;她的子民、她的父母已經等了她很久很久。如果,公主不找出真相繼續被魔矇騙,或者畏懼經歷艱難,或者沒有正念闖關,她將永遠待在高塔,被魔銷磨殆盡。
在《回荊州》這齣戲裏,劉備如果只顧過好日子,他將失去他的國度、他的子民。孫尚香嫁給劉備,這時劉備將來是好是壞還沒個準呢,女嫁為歸(歸家),與「男子無妻是家無主」同義。公主勇敢走上自己的路,不願一輩子依附娘家的富貴,情願顛沛流離的協助丈夫逃離,令人十分觸動,這也給觀眾很大鼓舞-走出安逸,不用怕任何艱險攔阻,回到自己真正的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