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品德教育:安逸勝毒酒

淨蓮
font print 人氣: 62
【字號】    
   標籤: tags: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幸福的生活,能夠享福。這種想法當然不是錯。其實幸福的生活和安逸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幸福的生活是以人的心靈的感受為標準的,而安逸享樂多是身體的享受了。

對於人來說,心和身是本和末的關係。心靈的平和快樂是本,如果一味的追逐身體的享樂,就是本末倒置了。

我們先聽一個「安逸勝毒酒」的故事:

東晉的時候,有一名臣陶侃,字士行,溪族,原籍東晉鄱陽郡,就是今天江西波陽縣東北。陶侃立有戰功,曾任荊州刺史。有人因妒嫉而說壞話陷害他,陶侃被降職調往偏僻的廣州地區。在古時候,廣東廣州是蠻荒之地,都是有罪的人被流放的地方。

陶侃在廣州無事可做,非常清閒,但他並沒有自暴自棄,更沒有放縱自己貪圖安逸享受。而是每天早晨把100塊磚(「甓」)從書房裡搬到房外;到了晚上,再把磚搬回屋內。人們很奇怪,便問他原因。

陶侃回答說:「我致力於收復中原,如果過於安逸閒散致使意志消沉,恐怕將來不能成就大事。」

陶侃後來回到荊州,荊州百姓高興地互相慶賀。在荊州他儘管公務繁忙,可仍然堅持搬磚,以此磨練自己意志,後人稱其為「運甓翁」。

陶侃經常對人說:「大禹是聖人,他尚且珍惜每寸光陰,至於我們這些普通人,就應該更加要珍惜每一分光陰,怎能去放縱遊樂,醉生夢死呢?」

現在長沙開福區有個「惜陰里」,據說就是由陶侃這句珍惜光陰的名言而得名。

忍辱負重、不圖安逸、意志堅韌的陶侃後來被提升為征西大將軍兼荊州刺史,都督八州軍事,封爵長沙郡公,聲名顯赫。

春秋時期,齊國名相管仲曾經進諫齊桓公說:「宴安鴆毒,不可懷也。」古人視貪圖安逸比毒酒更害人,因為它會吞噬人們的意志,讓人舉步不前,虛度光陰。古訓「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吧!

《漢書》中也說:「古人把貪圖安逸視為毒酒,把喪失道德而富貴稱之為不幸。漢朝興起,直到孝平帝,諸侯王數以百計,大多驕橫荒淫喪失道德。為什麼這樣呢?沉溺在放縱恣肆的環境中,他們所處的地位導致他們如此。」這真是後人應該引以為鑑的。

古人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看到好的品行道德也是相通的。勤勞的品德讓人知道生活的不易,就會知道節儉和珍惜,知道節約和珍惜就會產生善心;而如果生活過分安逸了,就會產生放蕩之心,有了放蕩之心就會丟掉善心;丟掉善心,就會產生邪惡的念頭。所以貪圖安逸享樂而沒有德行對於一個人是非常危險的。◇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有天,一個蘇格拉底的學生匆忙的跑來找蘇格拉底,邊喘氣邊興奮的說:「告訴你一件事,你絕對想像不到的……」「等一下!」蘇格拉底果斷的制止他「你告訴我的話,用三個篩子過濾過了嗎?」
  • 《忠孝經》裡詳細敘述了徐子奇是一位孝子,孝敬父母,死後成了神仙的事跡,十分動人。
  • 我從很小的時候起,母親就告訴我們做人必須做一個好人,要心慈心善,做事情首先要想到處處為了別人的方便,要多為別人著想,這樣才是一個真正的好人。接下來母親就一遍一遍的給我們講天惠村裡的一位善心人得善報的真實故事。
  • 當和別人發生矛盾衝突的時候,你會用什麼方式去解決呢?你會用以惡制惡的方式來討回公道呢?還是用以德報怨的方式,讓敵人變成朋友?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一個心靈故事。
  • 以前看過這樣一個故事:古代有個家境不太好的書生帶著一個小童進京趕考。途中見一個年輕人躺在路上。書生上前查看,才發現這個年輕人已因突發病死去。書生打開他的隨身包裹,裡面只有一些書和10錠金子。
  • 聞過則喜,顧名思義,就是別人批評自己錯誤時依舊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欣然、虛心的接受意見。這不僅體現著個人的修為與素養,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
  • (大紀元記者李芳如台灣雲林報導)由新三才文化協會及大紀元時報主辦,安慶國小協辦邀,請到台大醫學院碩士,美國兒童發展碩士及資優教育碩士陳彥玲講師主講,針對品德教育12日於安慶國3樓視聽教室舉辦「分數和品德那個重要?」演講,現場觀眾熱絡,許多關心孩子的家長帶著自家小朋友聽的津津有味,坐姿端正專心聆聽這場難得的演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