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態,是弘揚傳統文化、正統信仰和傳統美德的重要載體,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多彩的風俗。
元宵節是新的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象徵著春天的到來,又稱為上元節、元夕節或燈節。古時候,每逢這大地回春的夜晚,天上皓月高懸,地上人們點起彩燈萬盞,賞燈、放燈、舞燈、猜燈謎,燃燈放燄;吃元宵,團圓相聚;歌舞笙樂,以示祝賀,表達驅邪迎祥、祈許光明之意。
相傳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家祭神禮儀,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因這一日為上元天官賜福之辰,故上元節要燃燈慶祝。秦末時亦有「正月十五燃燈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說。
漢武帝時,把對「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漢明帝時,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不論士族庶民,一律「燃燈敬佛」,以示對神佛的尊敬和虔誠。此後,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道文化的影響擴大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歷朝歷代都以此為一大盛事,各種活動也更加豐富多彩。
梁簡文帝在〈列燈賦〉中寫道:「南油俱滿,西漆爭燃。蘇征安息,蠟出龍川。斜暉交映,倒影澄鮮」,描繪了當時宮廷在元宵張燈的情景。唐代時社會昇平,經濟富庶,文化昌明,元宵放燈已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京城「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為花樹」。
宋代沿襲唐風,「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據《東京夢華錄》記載:「遊人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音喧雜十餘里」。明、清時燈節依然昌盛,家家戶戶懸掛五色燈彩,彩燈上描繪了各種人物,舞姿翩翩,鳥飛花放,龍騰魚躍,火樹銀花,大街小巷的燈市、燈社、燈謎、燈會大放異彩。
元宵節的燈種類繁多,按工藝材料分,有布帛燈、紙燈、琉璃燈、白玉燈、麥絲燈、竹燈等,用綾絹、竹木、玉珮、絲穗、貝殼等材料,經彩紮、裱糊、編結、刺繡、雕刻,再配以剪紙、書畫、詩詞等裝飾製作而成。
按造型分,有梅花燈、荷花燈、仙鶴燈、長鯨燈、玉兔燈等,還有用燈彩堆疊懸縛而成的燈輪、燈樹、燈樓、燈山等大型燈景。
各種各樣的燈,形態千變萬化,不僅製作精美,而且燈上畫著著名的神仙故事和歷史故事,蘊涵著歷史文化、倫理道德、審美意識、價值觀念等豐富內容。屆時君臣百姓都去觀燈或猜燈謎,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敬天敬神、從善如流、弘揚正氣等道德理念深入人心,使人從中受到智慧的啟迪,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如:一團和氣燈、和合二聖燈、三陽開泰燈、四季平安燈、五子奪魁燈、六國封相燈、七擒孟獲燈、八仙過海燈、九子十成燈、十面埋伏燈,還有各種佛燈、道燈、子牙封神燈、孔明燈、唐僧取經燈等,不勝枚舉,講述的都是儒釋道傳統文化故事,燈面上繪有神仙、歷史人物及各種場景,令人 賞心悅目,益智增慧。
鰲山燈是古時元宵燈會的大型燈組,取材於《列子.湯問》中的神話故事,鰲山是神話中的海中高山。其造型通常為一隻或數隻巨鰲背負山巒,山上薈萃千百盞華燈、山石、樹木、樓閣,佛、仙、神的雕塑、繪畫,以表現傳說中的神仙及仙境。
鰲山燈氣勢恢宏,體量巨大,其景美侖美奐,仿佛使人進入神仙世界。山上可容樂師奏樂,山前設有大露台可供歌舞演出。如明代詩人王世貞在觀鰲山燈時寫道:「煙火樓臺疑化國,高明世界正宸遊」,展現出人們對神、佛的敬仰和對神仙世界的嚮往。
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元宵詠燈詩。如唐代詩人張祜在〈正月十五夜燈〉中寫道:「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描繪出燈月交輝,家家出門,萬人空巷,歌舞樂聲之盛大,直傳天上,這也正是唐代燈節的雅緻之處和文化氛圍之所在。
南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這裏的「花千樹」指燈,「星如雨」也指燈,「魚龍舞」指魚燈、龍燈及各種各樣數不清的燈彩和煙火。形容當時燈火之輝煌,如同東風一夜之間使百花盛開,又如將空中的繁星吹落,像陣陣星雨,悅耳的音樂之聲在四處迴盪。
詩人將元夜美景寫的生機勃勃,使人感到明麗的春光就在眼前,感受到春的氣息。因此,詩中首句後來常被人們用來描寫春天的美景。
清代詩人王士禎擔任刑部尚書時,有一次,他看到家鄉山東所出的一種以麥秸為材質的彩燈,竟因精巧別緻而以顯著位置張列在帝苑之中時,欣然寫下一首〈上張燈後苑,以麥燈居中,吾州所產也〉:「積就絲絲冰比潔,鏤成葉葉玉生光。聞道聖人昭儉德,瑩瑩一盞照中央」。
初唐盧照鄰〈十五夜觀燈〉︰「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這首詩形像的描繪出絢麗多彩的元宵燈 將大地點綴得五彩繽紛,甚至一直綿延不絕的與昊昊天穹連成一片,遠處的燈光恍若點點繁星墜地,靠樓的燈光似明月高懸,與夜空中的繁星融為一體,妙不可言。 予人以愉悅的感受,飄逸的遐想,深邃的思考,感悟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真理、正義和光明。
正月為春季萬物生機萌動之時,在這月圓之夜,人們表達團圓、平安、和平的意願,寄託了對美好春天和光明未來的嚮往與期盼。
--轉載自明慧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