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基隆國際書法論壇 創建基隆書法之都

font print 人氣: 5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1年10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周美晴台灣基隆報導)基隆國際書法論壇,在這慶祝百年雙十國慶前夕,來自全台各地與日、韓等國,愛好書法藝術之友會,齊聚一堂,於基隆文化中心展開交流,為漢字文化藝術的提升、尋根,邁開步伐。與會書法家認為,流傳幾千年的傳統書法是真正的文字之根,書法家是人格正者,未來文字導師,應為社會人心楷模,因為好的、正的,是流傳千古不滅的。基隆文化局局長張建祥感同身受,希望打造基隆成為「書法之都」。


基隆國際書法論壇,來自台、日、韓等國,愛好書法藝術者,齊聚一堂。(攝影:周美晴/大紀元)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的審查委員賴俊雄指出,400多年來,基隆一直為台灣的門戶,經濟繁榮和多元文化、族群的聚合,促使基隆的藝術文化蓬勃發展,書風鼎盛。

賴俊雄比喻日本書道為精進國。韓國書道去漢化,大多為符號,他喻之為艱辛國。台灣的書道最為傳統,稱之為殊勝國。

在這鍵盤取代書寫,觸控取代鍵盤的年代,如何看待台灣傳統書法,先人的傳承,賴俊雄認為現在是個關鍵時代。

名書法家張明萊,他覺得書法生命力活躍,能包容天地之間。不管是傳統與現代,書法在實用功能與藝術表現,隨時代文明而變化風格。

台、日、韓同樣面臨擔憂書法書寫的被邊緣化,日本蘭亭書道會代表表示他們也面臨教育課程裡沒有了書法,憂學生對書法陌生之慮。

韓國蘭亭書道會團長朴忠輝也擔憂書法藝術界不太有未來,某些廢除書寫課程,他們書道會也展望繼承歷史,期待100年後書法藝術還能發光發熱。


韓國蘭亭書道會團長朴忠輝希望書法100年後一樣能發光發熱。(攝影:周美晴/大紀元)

基隆書道會吳麗琴與王金順則認為,書法為最具中華文化代表之一,將書法與藝術結合,書法藝術與高科技結合,文創產業的創作與生活美學結合,讓書寫者、欣賞者、使用者的一種心靈契合。

台灣蘭庭書道會理事長張炳煌表示,當代書法被認為是落伍,80%小朋友不拿毛筆,下一代人或許沒有人懂正體文字?認識什麼是毛筆,不能只堅持傳統,推廣與教育,書法界人人有責。

張炳煌指出,書法為東方特有藝術,要讓不懂漢字的人能了解書法,走入空間(生活),才不會走入邊緣,不受重視。自2000年開發數位e筆,可將古人字帖拆字練習,臨摹正體字,不再是困難的事了。

基隆書道會李建德,他引用熊秉明教授-「人即書、書即人。」以及柳公權論書提到的「用筆在心,心正及筆正。」認為書法家應為人格表率者。

同為基隆書道會的林明良,生性樂觀,他認為將來書法家會越來越專業,走傳統路線的,必然修身養性,為文字導師,受人尊重;轉型結合藝術為跨領域介入世俗商業,但也不必互相排斥,因為現代藝術,都是從傳統書法這個大樹去分之分葉,而好的會被留下來是必然的。

基隆書道會自1933年創會至今,一直是一個非常具有歷史性與影響力的書道團體。現任理事長周添文與此活動執行長吳政安深覺藝術家負有宗教、道德和社會責任,個人修心為重,不斷學習精進,相互鼓勵、提攜,更應傳承、延續優良傳統文化。


基隆書道會理事長周添文為中華傳統書法的提升、傳承,呼籲盡宗教、道德和社會責任的最大努力。(攝影:周美晴/大紀元)

台灣有非常堅實的資源與歷史,作為「台灣頭」的「基隆」,在與談人一番見解下,認為基隆有這個資格與需要建立城市文化表徵,基隆市文化局局長張建祥感同身受,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打造基隆成為「書法之都」。


基隆國際書法論壇於基隆文化中心為漢字文化藝術的提升、尋根,展開交流。(攝影:周美晴/大紀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10月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楊思瑞台南1日電)曾經在郵局服務達32年的書法家謝永田,退休後更專注鑽研書法;為了在10月慶祝建國百年,以油漆刷寫出長235公分、寬135公分的單字作品「壽」,挑戰個人功力極限。
  • (大紀元記者甄文彪美國加州舊金山報道)十月二日週日,臺北駐舊金山經文處副處長王海龍,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向陳穎川堂元老、現年一百零二歲的人瑞陳宣光老先生,贈送馬英九總統的墨寶「福壽康寧」。
  • 歷史上有許多傑出的藝術家雖然英年早逝,卻流芳百世。19世紀初藝術家理查德‧帕克斯‧波寧頓(Richard Parkes Bonington,1802—1828年)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儘管波寧頓再過幾週就是26歲生日,卻因肺結核過世。他的整個藝術創作生涯大約10年的時間,唯後5年才創作油畫。儘管如此,大眾依舊公認波寧頓是他那個時代重要的藝術家,影響了法國和英國的浪漫主義運動。
  • 這幅作品表現的是傳說中的八仙中漢鍾離度化呂洞賓修道成仙的故事。 《鍾離度呂》局部。(正見網)
    黃粱一夢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但其實它有多個版本,講述的卻是不同的神仙度人的故事,鍾離度呂就是其中之一。
  • 《被俘的安德洛瑪刻》(Captive Andromache,約1888年)由英國學院派畫家弗雷德里克‧萊頓(Frederic Leighton,1830–1896年)構思並創作,動人地展現了母親與孩子、丈夫與妻子之間的情感。在萊頓敏感的筆觸下,這些充滿愛的親緣關係,為安德洛瑪刻在特洛伊戰爭後經歷的國破家亡,提供了修復的解藥。這幅畫也提醒我們,往往透過失去,我們才學會珍惜擁有。
  • 中東地毯與歐洲繪畫有著相互交織的歷史。在文藝復興時期,在宗教繪畫和肖像畫中常出現進口地毯,尤其是來自土耳其安納托利亞地區的地毯。這些充滿異國情調、昂貴的紡織品可以用來展現財富、現世性和地位。它們還為畫面的構圖增添了色彩和圖案。
  • 蓋德克解釋,戶外寫生有一個挑戰,就是看到的風景有太多的細節令人不知從何下手。摩爾教他如何將場景分解為簡單的圖形來找到繪畫的焦點,然後學習場景構圖的明暗變化(value,即明度)。剛開始的時候,蓋德克限制蓋德克只能用黑色、白色和灰色來調色,用明暗來描繪形體。
  • 德拉克洛瓦熱衷於描繪異國帶有充沛情感的場景,以此凸顯文明與野蠻之間的張力。這些元素充分體現在他對大型貓科動物(特別是獅子和老虎)的描繪上。在他整個職涯中,他都在觀察這些貓科動物,了解它們的習性,然後運用各種媒材捕捉貓科動物威風凜凜的一面。由此創作出知名的藝術作品也都成為他的傑作。
  • 幾世紀以來,學者們一直試圖釐清關於荷馬的真相:是否真有這樣一個人?如果有,這些著名的故事是否源於他的創作?他的神話故事是否具有歷史真實性?這些詩作是出自同一人之手,還是不同作者原始素材的累積,仍是有待商榷的問題,但大家都達成共識:這些詩最初是在希臘文字廣泛發展之前,於公元前7、8世紀之交的某個時候創作出來並口耳相傳的。
  • 至今馬鈴薯與黑麵包仍是東歐人的主食。事實上到了18世紀末,馬鈴薯已成為「富人和窮人餐桌上每餐的常備菜餚」。馬鈴薯因其多功能性和可用於許多不同菜餚的特質而越來越受歡迎,到今天仍是德國人餐桌上不缺席的主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