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年 海外華人說過年
【大紀元2011年02月2日訊】(大紀元記者陶靜慈採訪報導)中國新年,是中國民間歷史最悠久、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來到海外的華人們是如何度過這一節日的呢?在這個特別的日子他們都在想甚麼?
憶往昔:全民同樂
來自中國蘭州的張先生夫婦來到溫哥華已經十年了,但都沒過過像樣的年,究其原因,張太太說,忙!大家整天都在忙,好像都顧不上甚麼年不年的了,頂多就是和女兒一家聚在一起吃頓飯,別的也就沒有甚麼了。
不過,談起小時候過年,張先生可算打開了話匣子。他說,小時候生活在農村,過年時印象最深的就是請神送神,在院子中央的桌子上供著天地眾神的牌位,還有土地爺、灶王爺及管六畜的馬王爺,處處都設有神龕。子夜到來的時候就上香,然後還要到村裡的土地廟去敬香,回來再吃年夜飯,吃完年夜飯後就不再動煙火了,因為神也要有給他休息的時間。張太太說,初一不動掃把也是因為要給神休息休息。
她還說,那時候,灶王爺啊、門神啊一處一處都得拜的。臘月要洗塵,把敬神的用具,家裡所有的東西都洗乾淨。小孩子雖然不懂也很虔誠,覺得這一切都是神安排的,也能感受到神的保佑,平平安安的生活過來了。
張先生說,那時候交通很不方便,到城裡去的機會不多,農民生活大多都是自給自足,過年時差不多家家都要殺豬宰羊,一部份要臘起來,存著慢慢吃,羊架子凍在糧倉裡,家裡長輩要吩咐甚麼日子,比如神日要吃甚麼,人日要吃甚麼,由媽媽和伯母輪流下廚值炊。
正月裡最熱鬧的就是玩社火,從初七後,老老少少分配角色,獅子龍燈都有專人負責,小孩子要做的事就是跑旱船,跑竹馬。竹篾紮成馬的形狀,外面蒙上彩繪的馬皮,小孩鑽在裡面,身上斜掛著一串響鈴,夜裡馬頭馬尾點起蠟燭,大家排成隊形,一邊跑一邊響,煞是好看。
壯年小夥打的是三尺多長的太平鼓,用很長的綢子掛在肩頭,四十面鼓同時走,打的時候要舞,還要把鼓舉到空中,轉大迴環,難度較大。
最精采的是對歌,你唱幾句他唱幾句,對不上,鼓就一直敲著催,一直唱到很晚。那時候也沒有錶,就看天上星星,福祿壽三星位置轉了,社火頭兒說很晚了,改明天再唱吧,人們才依依不捨地散去。
還有唱太平歌,都是一些故事,故事編得很全,大都是講忠孝節義的,如三國啊,隋唐演義啊,楊家將啊等等。你唱幾段他唱幾段,一本一本往下唱。比賽看誰的詞用得典雅,看誰唱得熟練,唱得好,得頭獎的還要披紅掛花。
這些東西都需要練很長時間,都是口耳相傳,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平時就一直在練,就是為了正月裡這一回。不像現在請個甚麼文藝演出團體,那是看別人演出,自己不參與。那時候都是民眾自己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而且是大家都樂於參與的。但這些後來都被「革命」革掉了,等到自己念了書有點文化的時候,想要參與都沒有機會了。
正月十五猜燈謎,走馬燈轉著,外緣貼著謎語,猜中了就去對獎,可以得到手絹、胰子之類的小禮品,都是用一些鄉紳捐的糧食換錢買的。
張先生認為這些都是非常珍貴的中國傳統文化,五十年代後一下子都被割斷了,一代人不做了,下一代人見都沒見過,以後也就再也做不出來了。現在的人就只能去唱卡拉OK,沒有先前那樣有趣了。
海外過年特色:打電話拜年
來自北京的魏女士跟著先生來溫哥華已經很多年了,她說只記得第一年過年的時候很想家,也沒甚麼親人在這兒,交往的圈子又小。那時候先生還在讀書,過年也就是先生的同學們有個聚會,在自己家裡沒有過。先生唸書的那幾年幾乎都是這樣的,差不多都忘了是怎麼過的了。
能夠記得住的最大的特色就是打電話,電話平時打起來都很好,一到過年就打不出去了。電話裡,客家族的媽媽一個勁地叮囑要吃豆腐、筍,要有蘋果,橘。魏女士每年聽著同樣的話,也就是哼哼哈哈地敷衍她,家裡就這兩個人,就算後來多了兩個孩子,做多了也吃不完。現在是所有的節日或者招待客人都一樣 ——火鍋!就這最簡單。
沒有好好過過年,魏女士說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就算是想好好過個年也不知道怎麼過,不會過。「只記得小的時候一到過年肚子都吃歪了,挨家挨戶拜年就是為了討吃的。拜年也就是叔叔好,阿姨好之類的,絕對沒有『恭喜發財,紅包拿來』的概念。到了後來就慢慢變成大家都拿紅包了,不管有錢沒錢,拜年是為了討錢而不是祝福,就覺得特別沒有意思。到這邊以後覺得輕鬆多了,也沒有紅包了,我們也不給孩子紅包,覺得錢太多了對孩子也沒有甚麼好處。」
移民各家說過年:越來越淡
來自廣州的高女士說,以前在國內的時候過年,再沒甚麼,年三十晚上也要洗個頭、洗個澡,不穿新衣服也得是乾乾淨淨的。要到花市買花,桃花啊,橘子啊,到這裡也省了很多。也就只是跟朋友去吃頓飯啊之類的。
住在素裡的姜女士說,到溫哥華過了四個年都不像過年的樣,孩子們都要上班,也沒甚麼節日氣氛,頂多也就是包個餃子,給孩子們一點壓歲錢,讓孩子們知道中國過年有這麼一個習俗。過年時,沒有傳統上的那種大家無論怎麼辛苦也很高興的氣氛。
來自香港的董女士父母及兄弟姐妹數人都在溫哥華,算是一個大家族了。她說,在這裡過年,大家都要上班,也沒甚麼氣氛。一般也就是年三十親家來請,去女兒家吃團圓飯。初一去給父母拜個年,兄弟姐妹再聚一聚。
來自大連的趙女士,兩個兒女都不在溫哥華,過去幾年,兒女都會來溫哥華相聚。不過今年趙女士想給兒女們放個假,讓他們也陪陪她的幾位親家。趙女士說,兒女來的時候,會多做一些菜,不過,也就僅此而已了。
「現在也是越過越淡啦。過去過年是為了生起對神的敬意,是一種對神的祭典,相信神的力量。人們也是要總結一下哪做的不好,下回如何做好啊。過去在我的父母那一代還有一點這樣的東西,到我們這一代就已經沒有了,現在就更是只剩下形式了。」
形式上的東西年年也就如此啊,平時已經很累了,過年更累,也就不想太辛苦了,自然也就淡了。兒女們也就只是覺得過年如果不回家不夠孝順。
海外學子 新年聚餐排遣寂寞
來美攻讀博士學位的小辛目前在德州一家州立大學讀書,今年是他在美的第三個中國新年。小辛個性靦腆,不善交際,平日接觸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室友和導師,連一個實驗室裡的人,都很少交流。「口語不好,聽力也不行,遇到美國同學談論時事和體育,好像聽天書一樣,乾脆就躲開了。」小辛有點鬱悶地說。「過年當然開心啦,可以參加一些Potluck(參加者自備食物的聚會),大家還會在一起包包餃子,要是運氣好的話,說不定還能找個女朋友。」
小辛去年參加了台灣牧師主持的教堂的新年聚會:「食物特別豐富,雞鴨魚肉,樣樣齊全,一直吃到喉嚨口。感覺信基督的人比較大方。」餐後,小辛和教堂的人一起禱告和讚美上帝。「挺新鮮的,在國內時覺得信宗教的人都特傻,現在看到許多很有作為的人也是虔誠的基督徒,看來自己應該重新認識一下了。」今年小辛沒有甚麼特別的計劃。「年夜就算了,因為周中還要上課。」不過小辛還是覺得要慶祝一下,畢竟兔年是自己的本命年。他準備週末和學校的一些中國學生結伴,開車到附近一家著名景點遊玩。希望他在這次旅行中會遇見自己的意中人。
豪華遊輪,輕鬆愉快長見識
奧斯汀台中姐妹市協會會長姚東權夫婦每年的過年都會很忙碌。作為當地社區領袖,姚先生熱心公益,過年常常組織活動,給社區民眾提供一個團圓機 會。他們每年多以聯歡聚餐的形式慶祝新年。大家自帶拿手好菜,與其他家庭分享。也有人自願準備精美禮物,參加聚會的人都會有機會抽得獎品。有時候還會安排 「白象」搶禮物遊戲,懸念迭起,妙趣橫生,是每次聚會的高潮。
今年姚先生另闢新招,和友人們組團飛往邁阿密參加去巴哈馬的遊輪旅行。全程五天四夜,十二層樓高的豪華遊輪上吃喝玩樂應有盡有,二十四小時供應的自助餐,現場樂隊助興的禮服晚宴,賞心悅目的歌舞表演和脫口秀,讓人眼花繚亂的免稅購物店aa感覺彷彿來到世外桃源。「沿途風光優美,景緻獨特,我們還拜訪了著名作家海明威在Key West的家。」姚先生告訴記者:「遊輪旅遊既增長見識,又輕鬆愉快,是很好的歡度新年的方式。」
拜祖感恩,閤家團聚共度除夕
來自台灣的劉先生和太太已經移居德州多年,這裡氣候溫暖,環境優美。對他們來說,德州是他們的第二故鄉。劉先生退休後,選擇和家人一起在德州頤養天年。雖然身在海外,他們還是保持了許多中國人的傳統習慣。相夫教子的劉太太有一手遠近聞名的好廚藝,每當臨近傳統新年時,劉太太就早早開始清掃積塵,準備年貨。年夜飯的每一道菜都代表著對新年的祈福,四喜丸子、臘腸、雙魚、八寶飯等討口彩的菜餚都是少不了的。年三十晚上,在享用美味的年夜飯之前,全家都要恭恭敬敬拜祖宗牌位,感恩祖上積德,神靈賜福。按照傳統習慣,年夜飯中有一道菜是要等到初一才能享用的,就是雙魚,意在年年有餘。當新年鐘聲即將敲響的時候,全家老小一起去附近公園放鞭炮,驅邪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