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臘月二十六,家家戶戶煮肉的日子。舊時中國年前的這幾日,衡量一個家庭的境況,其標準就是主人為過年準備多少斤豬肉。張三家備了多少斤,李四家備了多少斤,整個一條街,從南頭到北頭,歷數一遍,每家的年貨多寡,大家一清二楚。雖然每家每戶的年貨都不是很充裕,但大家還是習慣使用一個非常莊重還有點雅致的字眼兒:「備」。見面問侯,「年貨備齊了嗎?」「今年備了多少斤肉?」好像排場很大,其實,不過是幾斤豬肉、幾捆蔬菜,再有一兩捆粉條的手筆。大家心裡明鏡兒似的,但還是得這樣說,還是用這個「備」字,似乎就是要和現實較勁。中國農民的堅忍執著,以及骨子裡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由此激發的浪漫情懷,讓人感動充滿敬意。
「白肉」也就是肥肉,「煮白肉」就是清水煮帶皮肥肉,只調味不上色。豬肉切成十厘米見方的大塊,洗淨,放開水中浸四五分鐘,去血污浮沫。大鍋加清水燒至半開,投入浸過的肉塊,水以漫過肉塊為宜,放入蔥、薑、花椒、大料、陳皮等調料(最好用調料包裹好,切忌放醬油、豆豉等上色調料),大火燒開,隨時清理浮沫,煮半小時左右後,小火悶燉。過一段時間,一個小時左右,用筷子從肉皮刺入,如果輕鬆貫通,則表明已到時候,可以停火出鍋了。這樣煮出的肉,皮、肥、瘦層次分明。皮,薄薄一層,油光泛亮,色澤微黃;肥肉部分,厚二三指,潤澤雪白晶瑩剔透,如羊脂白玉;瘦肉部分,覆於肥肉之上,淡紅色,不足一指厚的一溜兒,有如白玉上自然天成的一條色帶。裝入盤中,近看一方白肉,香氣撲鼻,遠看則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簡簡單單的一鍋白肉,就已經是過年時全家人最奢侈的享受了。@*
※文章部分內容摘自:平谷小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