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6日訊】(大紀元記者白亞士台灣台北報導)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的這對石灣窯日神和月神,體積碩大、有半人高,生動寫實的陶塑、栩栩如生的姿勢相當罕見而壯觀,加上衣冠配飾有藍、綠、褐、淺黃、雪白等鮮麗多彩的釉色,充分展現石灣陶溫潤渾厚、樸實自然之美,是史博館藏中十分傑出的作品,九月份特別規劃選為「九月之星」,在館內三樓做系列展出。
中國人對日神、月神的崇拜,起源自遠古的夏商周三代。據《禮記·祭義》的記載:「郊之祭,大報天而主日,配以月。夏后氏祭其暗,殷人祭其陽,周人祭日以朝及暗」足可以證明。傳說中日月二神與人類的起源息息相關,盤古開天闢地,盤古的左眼化為「日」,右眼化成「月」,所以又有日月創世之說。
另一傳說日月神明就是伏羲與女媧,伏羲畫八卦、造書契,女媧煉石補天,伏羲教人從事農、牧、漁業的生產,女媧教人婚姻嫁娶的人倫之禮,他們既是天神又是人類的祖先,在上古半神半人的世界裏,女媧與伏羲分別手持著規和矩,規和矩既是生產的工具、又是社會秩序的象徵。
但在國人信仰的神明譜中,其實是找不到日月神君這類的造像,中國自唐代佛教興盛、宋明理學昌盛之後,中國神仙的地位便逐漸低落,民間信仰將日神與月神附會為「周公與桃花女鬥法」的故事,周公變為日神,桃花女成為月神,他們原是玉皇大帝身邊的金童玉女,因細故爭吵不休而遭貶到人間,兩人到了人間仍然不改其性爭鬥不休,這其中意味著:日月所代表的晝夜,每一天循環交替,晝與夜永遠是一出一入、一隱一現,晝盡夜至、夜盡晝臨,日月既不可分離,又不可相聚,宛如世間的夫妻,看似怨偶卻又是天造地設分不開的有緣人。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