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世界第一大石刻彌勒坐像——樂山大佛

意文
font print 人氣: 249
【字號】    
   標籤: tags: ,

在世界各地石窟佛像中,樂山大佛位於樂山市峨眉山東麓的棲鸞峰,它是八世紀時人們依凌雲山岩上雕鑿出來的,是世界第一大石刻彌勒佛坐像。因其直接在山體上雕刻而成,故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壯觀景象。

樂山大佛又名凌雲大佛,古稱「彌勒大像」、「嘉定大佛」,俯瞰著三江交匯之所。造型莊嚴,雖經千年風霜,至今仍安坐於滔滔岷江之畔。一九九六年據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遴選標準C(IV)(VI)、N(IV),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列。

一次,樂山大佛的開創者海通和尚路經嘉州前往凌雲山寺,看到崖下怒濤咆哮,常常發生舟隨浪去、人跡無還的悲慘災禍,然而此處又是連接蜀、吳、楚三地的唯一水道。當時,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於此匯合,水流直衝凌雲山腳,勢不可擋,值洪水季節,水勢更為洶猛,過往船只常常觸壁,人船皆沒。

海通見此甚為不安,於是發起修造大佛之念,一使石塊墜江減緩水勢,二來想借佛力鎮水。於是,他開始雲遊各地,所到之處,他向人講述造佛功德的種種好處。不辭勞苦的奔波,化緣集資,物色匠師。募集二十年,籌得一筆款項,當時有一段插曲,一地方官前來索賄,海通怒斥:「目可自剜,佛財難得!」遂「自抉其目,捧盤致之」。

開元六年(西元718年),在海通和尚的主持下,實地勘測,考察了山體岩石的高度、厚度、水流、遠山近水造成的空間環境等,經過設計,選定了造像的位置。開始鑿建大佛的工程,由於工程浩大,已耗資萬金的大佛工程未竟,海通和尚就去世了,建造工程於是停止。

十一年以後,任職為劍南節度使的章仇兼瓊,捐資二十萬元錢,接濟造佛經費,於是又繼續築造工程。這一耗資巨大的工程,得到唐玄宗的支持,「詔賜麻鹽之稅,實資修營」,投入很大的經費。但由於章仇兼瓊升遷而離職,工程又再度停頓。

直到唐德宗貞元四年(西元788年)韋皋任劍南節度使,徵集工匠,繼續開鑿工程,朝廷也詔賜鹽麻稅款予以資助。經過十五年千萬個匠師的辛勤勞動,使龐大建佛工程完竣。當時大佛貼金彩繪,光豔奪目,宛如一佛自天而降。巍巍大佛,展現在人們面前。佛體與周圍自然環境形成對比,莊嚴神聖,給人威嚴、莊重、可親、可敬之感。為了保護佛像,又依山勢造出一座七層十三重簷的閣樓,將大佛覆蓋於其中。

從大佛稜、腿臂胸和腳背上殘存的許多柱礎和樁洞,證明確曾有過大佛閣的建造。大佛完工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西元 803年),距離公元八百四十五年的唐武宗李炎的毀佛運動有四十二年之遙。在這樣一段相對穩定繁榮的社會大環境下,前後經歷四代皇帝,樂山大佛才得以歷九十年艱巨施工不輟終於完成。

大佛造型莊嚴,人們往往只看到依山鑿就的外表,見到雙手撫膝正襟危坐的姿勢,而對他的部位結構則不甚了解。其實當時建造設計巧妙,排水設施隱而不見,對保護大佛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在大佛頭部共十八層螺髻中,第四層、第九層和第十八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分別用錘灰壘砌修飾而成。衣領和衣紋皺折也有設計排水溝,正胸向左側也有水溝與右臂後側水溝相連。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但互未鑿通,孔壁濕潤,底軟水,洞口不斷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約有兩米寬的浸水帶。

這些水溝和洞穴,組成了排水、隔濕和通風系統,防止了大佛的侵蝕性風化。說明古人的建築技術的巧意與智慧。據專家們考證,大佛閣獨到的排水體系對大佛的防水滲透、沖刷、防風化和通風、排濕等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如果沒有大佛閣庇護大佛數百年,也許早已成一石堆了。它歷經千年風霜,仍然安坐在滔滔江水之畔,靜觀人間的滄海桑田。

大佛臨江端坐,雍容大度,雕刻細致,線條流暢,身軀比例勻稱,氣勢恢宏,體現了盛唐文化的宏大氣派。大佛坐東向西,通高71米。大佛頭長14.7米,頭寬10米,肩寬24米,耳長7米,耳內高度可並立二人。腳背寬達8.5米,可坐百余人。

大佛頭的螺髻上面,也可以容納10多人圍坐。雙足相距10丈遠,兩個人接臥也不及大佛的一個腳趾長,一個人站立腳旁也未能高出腳面。足見大佛之巨。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內側,有一深約25釐米的窟窿,說明長達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鑿就的,而是用木柱作基礎結構,再塗以錘灰雕塑而成。大佛鼻孔下端亦發現窟窿,露出三截成品字形的木頭,說明隆起的鼻樑,也是以木柱襯之,外飾錘灰而塑成。

沿大佛左側的稜雲棧道可到達大佛的底部。右側有一條九曲古棧道。棧道沿著佛像的右側絕壁開鑿而成,奇陡無比,曲折九轉,方能登上棧道的頂端。這裏是大佛頭部的右側,也就是凌雲山的山頂。在此處可觀賞到大佛頭部的雕刻藝術。大佛頂上的頭髮,共有螺髻1021個。遠看髮髻與頭部渾然一體,事實上則以石塊逐個雕琢嵌就而成的。

各時代佛像雕刻藝術品的鑑別,主要是從其面相、花紋、服飾等方面加以觀察,樂山大佛的造像手法簡練,佛像全身比例勻稱,造型飽滿壯碩,姿態莊嚴靜穆,氣勢雄偉。在建造過程中是嚴格按佛教《造像度量經》上有關尺寸進行施工的,樂山大佛以全身為一百二十分,作為施工時按比例放大的依據,充分體現出唐代造像的典型風格。

另外,一切佛像從其形體、容貌來說,基本相同。要想區別各種不同名稱的佛像,只有從其「手印」來辨別。樂山大佛不作任何手印,僅雙手撫於膝上,這種造形十分少見。根據考證推論,開初並非如此,可能右手毀於兵災後,在歷次維修時要修護手印復原難度較大,故呈今天的雙手撫膝狀──可從樂山大佛右手腕處有一方台遺跡窺見一般。

歷千年滄桑的樂山大佛由於受風吹、酸雨、水漬、江水衝擊和遊人日增的影響,又建在本身強度不高的紅砂岩上,髮髻脫落,色澤斑斑,鼻樑發黑,佛容日漸黯淡,佛體表面模糊,甚至出現岩體剝離現像。

頭頂螺髻處有裂縫和脫塊,佛身岩體裂隙,地處亞熱帶濕潤區,佛身岩石長期受到大氣降水和山體滲透水侵蝕,積水滯留大佛胸腹部,致使岩石強度降低,造成佛體植物生長,黴菌滋生,風化加劇。軍閥混戰時期在大佛身上留下的槍炮彈痕,加上受現代酸雨環境污染。

凡此種種,建於唐開元初的天下第一大佛如今只是氣勢尚存,但已傷痕累累了。據史料記載,樂山大佛歷代均有過維修,而最後一次,僅近十年。近年又見整修大佛工程,從生態、自然、人文、文物等方面對大佛進行綜合整治和保護。

在一千多年前,古代工匠和藝術家,用簡單的工具造出如此巨大雄偉的雕像,足以體現出他們偉大的天才和氣魄,顯示了古人高超的雕刻藝術,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更是世界歷史文化的寶貴遺產。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關於武夷山山名的由來,大概有兩種說法。南宋白玉蟾著的《武夷重建止止庵記》說,古代的仙人彭祖居住在此山,他有兩個兒子,一名鏗武,一名鏗夷。彭祖880歲的時候,上天成仙去了。臨走時囑咐兩個兒子要繼承祖業,為百姓造福。此後,他們開山挖河,並在山上種植百花仙草。人們為了紀念他們,就各取其名字中的一個字,將此山命名為「武夷山」。
  • 終南山古名太一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簡稱南山。據說因為山在周王朝的南面,故名南山,也叫終山,即陸終居地而得名。《禹貢》有「終南悖物」之句。因漢武帝曾在這裡祭祀過太乙神,故又名為太乙山或太一山。《漢書·地理志》載:「扶風武功縣有太一山,故以為終南。」宋朝程大昌《雍錄》卷五稱:「毛氏曰:『終南,周之名山中南也,中南即終南也...............
  • 以玲瓏秀麗聞名於天下的九華山,位於安徽省西部青陽縣城西南,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作為黃山的支脈,它有99座山峰共18景,其中天台、十王、蓮華、天柱等九峰最為雄偉,最高峰十王峰海拔為1342米。
  • 位於江西省樟樹市清江縣的閣皂山,是武夷山的支脈,綿延二百餘里,共有99座山峰,主峰凌雲峰海拔807.5米。因其風景優美,頗有靈氣,而成為道教靈寶派的祖山。據說由仙人郭真人掌管。
  •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普陀山,位於浙江省杭州灣以東的蓮花洋中,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它南北長約8600米,東西寬約500米,面積為12.76平方公里。最高山峰為佛頂山,海拔約290米。山上有奇異的石洞和眾多的寺廟,自古就有「海天佛國」、「蓬萊仙境」的美譽。
  • 茅山古代稱句曲山、地肺山,又名岡山。因為它山勢曲折,像漢字的「已」字,故名句曲山,又名金陵地肺山,道家稱「句曲之金陵,是養真之福境,成神之靈墟」。西漢景帝時,有陝西咸陽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來句曲山修煉,同時給當地百姓治病,人稱「三茅真人」;後三人得道成仙。人們遂改句曲山為三茅山,簡稱「茅山」。在道教中,它被列為第八洞天和第一福地。
  • 嶗山自古就被譽為「海上仙山」,「神仙之宅,靈異之府」。《史記》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仙人名叫安期生,在琅琊郡海邊以賣藥為生,據說他吃的棗子大的象瓜。他後來得道成仙,活了上千年,被稱為「千歲翁」。秦始皇東巡琅琊時,曾經召見過安期生,密談了三天三宿。安期生離開時,給秦始皇留言,「千年之後,求我於蓬萊山下。」後來,秦始皇為了尋找神仙安期生和長生不老之藥,曾派方士徐福率人在此登船入海,沒有返回。
  • 天台山幽靜、奇特的自然環境,吸引著歷代眾多修煉者來此修行。此外,道教認為天台山是神仙居住的洞天福地,因此其赤城山洞為十大洞天之一,其靈墟洞和司馬悔山為七十二福地之一。天台山由此被視為神仙窟宅薈萃之所。
  • 王屋山,位於河南濟源縣城西北45公里處。它北依太行,南臨黃河,是古代濟水的發源地。其山勢雄渾,平均海拔1715.3米,它有三十六座奇峰秀嶺,二十八個神洞名泉,主峰天壇峰,更是一峰突起,萬峰臣伏。很多人都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而這個故事的發生地就在王屋山。現在人們仍然可以看到,在王屋山南面的山梁中間,確實斷開了一條很大的山口,這大概就是傳說中愚公移山的所在。
  • 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盛譽的廬山,位於江西省北部,北臨長江,東瀕鄱陽湖,其山勢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其長約25公里,寬約20公里,全山共90多座山峰,最高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群峰間散佈著許多壑谷、巖洞、瀑布、溪澗,景色奇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