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古稱長安,位於陝西省中部關中平原,統領八百里秦川,北跨渭河、南依秦嶺,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地傑人靈。西安是黃河流域古代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為世界四大古都。西安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的城市,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自西周(公元前1134年)起至秦漢,直到唐代,先後共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
西安自古帝王都
這座秦嶺腳下、渭水之濱的千年古都,東有潼關之固,西有散關之險。古時長安水陸並用,是交通咽喉之地,且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帝王建功立業之基。
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世居關中盆地的周人由盆地西部的周原(今陝西歧山、扶風縣一帶)移入今西安市西南郊灃河流域。周文王在灃河西岸建立豐京,武王繼位後於公元前1057年出征滅商,建立西周王朝,在灃河東岸建都鎬京,一直到公元前771年,周平王遷都雒(今河南洛陽),西安是西周的首都,成為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5年,西漢時期,劉邦定都長安,公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著名的絲綢之路從古長安開始。司馬炎在公元265年建西晉;公元318年,劉曜建前趙;公元351年,苻堅建前秦;公元535年,宇文泰建西魏;皆定都長安。
而公元581年,楊堅建隋朝,定都長安;公元618年,李淵建唐朝,定都長安;唐太宗在位時,勵精圖治,使國力強盛,長安城人傑地靈,繁榮昌盛,史稱「貞觀之治」,到唐玄宗時期的「開元盛世」,唐朝已成為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強國,各國紛紛遣派使者到長安晉見,學習唐朝文化。
在西安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無數歷史的輝煌和眾多的歷史古蹟。漫步在西安街頭,遙想古時帝都的繁華與神韻,腳下走過天子的足跡;西安城郊,古帝王的陵墓讓人感受到歷史的變遷和滄桑;那些遺留下來的古代藝術品,又使人驚嘆不已,而為古人的智慧折服。
古城牆
西安古城牆位於西安市中心,呈長方形,是保存最完整的中國古代城垣建築,也是現存規模最大的古代軍事城堡設施。城牆建於明洪武年間,是以隋唐皇城牆為基礎擴建而成,周長1391米,牆高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城牆的厚度大於高度,建築穩重堅固。
城牆有四座城門,即東長樂門,西安定門,南永寧門,北安遠門,每個城門都由箭樓和城樓組成。城牆還有吊橋,垛口,閘樓等其它軍事建築。
西安碑林
碑林可稱為中國最大、最古老的「石刻圖書館」,位於著名的三學街,所謂「三學」,即清代的長安學、府學、咸寧學,均設於此地。
碑林的歷史可追溯到唐末五代,是從保存唐代所刻《石台孝經》和《開成石經》開始的。到宋代,開始修建放置碑石的房屋、廊、亭等,以陳列和保護碑石。金、元、明、清曾對碑林作過修葺,並收集和補刻大量碑石,經過幾百年的擴大收藏,精心保護,入藏碑石近三千方。清初時已碑石林立,始稱碑林。
碑林現有六個碑廊、七座碑室、八個碑亭,陳列展出了漢至清代共1087方碑石。薈萃了歷代書法名家手筆,皆久負盛名的,如李斯的篆書《嶧山碑》;漢代的隸書《曹全碑》;歐陽詢的《皇甫誕碑》、褚遂良的《三藏聖教序碑》、顏真卿的《顏氏家廟碑》、《多寶塔碑》、柳公權的《玄秘塔碑》,還有宋趙佶的瘦金體《大觀聖作之碑》等等,可謂琳琅滿目。
大雁塔
大雁塔位於南郊大慈恩寺內,建於一千多年前的唐代。相傳是唐僧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後,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的修建故名雁塔。
大雁塔是中國仿木結構樓閣式磚塔的佼佼者,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台基上。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每層四面均辟券拱門洞,底層四面皆辟石門,門楣門框雕刻有唐代線刻畫。
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寺門內,鐘、鼓樓東西對峙。鐘、鼓是寺院的號令,俗有「晨鐘暮鼓」之說。
鐘樓、鼓樓
西安鐘樓位於西安市中心,始建於明十七年(公元1384 年),因朱元璋稱帝後怕全國各地出現真龍天子與其爭位 ,因此下令修建鐘樓以鎮龍氣。鐘樓原址在今西安市廣濟街口,明萬曆十年(1582)年移於現址,清乾隆五年(1740年)曾經重修。鐘樓上懸掛一口大鐘,用以擊鐘報時,故名鐘樓。
鐘樓基座為正方形,佔地 1377.4平方米,基座用青磚砌成,樓為磚木結構,高36米,外重簷3層,內為上下兩層。
鼓樓位於西安市西大街與北院站交匯處,東與鐘樓隔廣場相望。 鼓樓建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清代曾兩次修葺。樓上原有巨鼓一面,傍晚擊鼓報時,故名鼓樓。
鼓樓為重簷三滴水與歇山頂的木結構,基座為長方形,用青磚砌成,樓高33米,面積1924平方米。鼓樓斗拱彩繪,外觀莊重絢麗,與鐘樓為姐妹樓,亦有 「晨鐘暮鼓」之說。
往事越千年,古都西安,見證了一個又一個朝代,歷盡了歷史滄桑,也留下了太深太厚的文化積澱。真可謂文物古蹟薈萃,帝都風韻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