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仁民愛物 止於至善

——談傳統文化中的仁愛精神
作者:智真
font print 人氣: 2265
【字號】    
   標籤: tags: , ,

古語云:「天地之大德曰生」、「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古人認為上天造就萬物並賦予其美好的德性,為其制定了法則,生成萬物一片仁慈之心。

從「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出發,中國傳統文化講究仁愛精神,要求人們替他人著想,幫助他人,珍愛生命,與天地萬物諧和共處。以下為傳統文化中表現仁的一些具體說法和例子:

仁愛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觀念,提出仁者能渾然與天地萬物為一體,成就君子人格。《易經》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天行健」與「地勢坤」均為天地之道,天地之道的根本精神在於「無私」。

君子為人之典範,應效法、順應天地之道。其大意是天體運行體現剛健精神,君子應自強不息地盡自己的責任;君子的胸懷像大地一樣寬廣,德行像大地一樣深厚,所以能滋長萬物,承載萬物,包容萬物,使萬物都能夠欣欣向榮。

孔子將「仁」與「命」相提並論,即提升到天命、天道的高度。孔子說:「天生德於予」(《論語‧述而》)、「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認為人處世立身,做任何事情當以仁為依據和前提。

樊遲問仁,孔子說「愛人」;顏淵問仁,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孔子還講「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即自己想要的,也要幫助別人實現,出門見到誰都很恭敬,好像迎接貴賓那樣,就是說對於社會上所有人都很尊重。孔子這裡講到做事要嚴肅認真,寬以待人,講誠信,善待而不傷害他人。

孟子提出德性、良知屬於人之天性,做人要保持善性並不斷昇華道德境界,每個人都有憐憫別人的同情心,「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孟子把道德責任與安身立命連在一起,說:「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認為君子的最高德行就是偕同別人一道行善,主張推行仁政和德化,啟迪人善心和責任感,使社會形成「仁民而愛物」的風尚。

《禮記‧中庸》中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重視人與天地自然的諧和;《詩經‧旱麓》中描寫萬物生機勃勃的樣子說:「鳶飛戾天,魚躍於淵」,使人感到萬象更新、生生不息的力量;北宋的張載說:「乾稱父,坤稱母」、「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西銘》),王夫之在《張子正蒙注》中提出,以天地為父母,要「體天地而仁民愛物」;北宋的周敦頤說到內聖外王之道:「古者聖王制禮法,修教化,三綱正,九疇敘,百姓大和,萬物咸若」。

中國古代思想家認為,「生」(創造生命)就是「仁」,是善,因此無論文學藝術或其它藝術,都強調表現天地萬物的「生機」和「生意」,歌頌天地一體和諧之美和上天好生之德。

《禮記‧大學》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即彰明自己天賦的德性,親近、愛恤人民,以達到至善的境界。傳統文化非常強調人的「擔當」精神,「以天下為己任」成為中國人發自內心的責任和憂國憂民的心懷,曾子有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提出以實現仁德為自己的責任,這樣的責任不是很重大嗎?因此君子要有堅強的意志。

古之聖賢為後人做出了楷模,如上古「五帝」順天而治,澤被宇內,使當時的人們都自覺信仰尊奉大道,天下清平而祥和;孔子注重修德,一生矢志不渝地弘揚道義;唐太宗嚴於律己,善政愛民,開創了「貞觀之治」的一代天朝盛世,「柔懷萬國」的政策使萬民歸附和敬仰;北宋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歷代仁人志士所推崇。

幾千年來,以注重心性、仁愛及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為基礎特徵的傳統文化規範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儒家講「仁者愛人」的博愛意識;道家講「無為而為」,懲惡揚善;佛家講佛法無邊,慈悲普度眾生,教人向善。歷史上的一切正教無一不是通過喚醒人們的良知本性,鼓勵人追求真理,使真正的自我生命有美好的未來。

——轉自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康熙五十年,天下承平久矣,就發生了一起科考場的泄題舞弊案,科考本來是給寒門舉子的機會,可這一年放榜,一下子天下譁然,竟然有好幾位不學無術的鹽商子弟,位居榜首。
  • 南宋時,江西有一個名士,自以為學識淵博,天下無敵。有一天,他聽說楊萬里很有名,非常不服氣,於是,提筆給楊萬里寫了一封信,說要親自到楊萬里的家鄉——吉水登門拜訪。
  • 在中醫的治療方中,植物、動物、礦物、人的用物都能用來治病。那麼聽過鴨子的唾液能治什麼病症嗎?
  • 魯國文化最盛,在中華文明的傳承中還有一個獨特的意義。大家知道,一朝文化精華俱在宮廷。然而,西元前771年,犬戎攻陷鎬京,西周滅亡,文化亦遭浩劫。幸而有魯,許多文化精華得以保存。
  • 本次中華文明,從黃帝開始,到夏商西周,是為禮樂文明。所謂「六代樂舞」,一般指黃帝《雲門》、堯《大咸》、舜《大韶》、禹《大夏》、商湯《大濩》,以及周武王《大武》。又分為文舞和武舞。前四代,因禪讓得天下,故稱文舞,表演者手持樂器與雉雞尾羽;後兩代,因靠武力奪天下,故稱武舞,表演者手持干戚。
  • 中秋夜,當仰望天空中有如銀盤一般的明月,嫦娥、玉兔和吳剛伐桂等傳說中的故事是不是躍出你的心海呢?「嫦娥奔月」的故事代代相傳,早在商周時代就有,而吳剛和玉兔的故事都是成形於唐代,這些流傳民間的中秋節故事都有上千年甚至數千年的歷史了。然而近年對月亮的研究有一個飛躍,科學分析指出:月亮是人造的!這個發現,可能啟發我們對中秋節的傳說故事的新觀點和領悟嗎?
  • 既然日本人喜愛賞月,仰慕月宮,喜愛玉兔,中秋節神性十足,那麼,他們是否也有類似中國的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呢?《竹取物語》(たけとりものがたり),又稱為《輝夜姬物語》,是日本最古老的神話故事。故事講述了一個美麗的公主「輝夜姬」從月亮降臨到人間,再返回月宮的故事。
  • 本章前句是評一不當做而做的事,後句是評一當做而不做的事。有人認為,從意義上講,應當各自為一章。但既然作為一章,編者應有苦心。就「為政」而言,有所不為,有所必為。無論「不為」還是「必為」,都上循天理,內懷仁心,而勇於擔當。
  • 中華傳統文化講天人感應,佛家講萬物有靈,無神論者不相信,不過上天偶爾露一手,讓人看到奇跡。
  • 孔子百世可知,其依據就在於中華文化,在於道統。漢代董仲舒說了個非常著名的話「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注意,孔子這裡說的「繼周」,有特定的含義,是指繼承周禮、周的文化。只要行在中華文化的軌道上,有「因」有「損益」,「雖百世可知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