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寺】(一級古蹟)
今天的鹿港古蹟之旅,印象最深刻的是國家一級古蹟鹿港龍山寺,雖然曾在北台灣看過不少寺廟,但見到鹿港龍山寺,才有大開眼界的感覺。不禁讚嘆:「不到鹿港龍山寺,不知台灣寺廟之美。」
這句話並不誇大。台灣寺廟成千上萬,但彰化以北,沒有任何一座寺廟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從台北南行,得到了彰化,才有彰化孔廟及鹿港龍山寺這兩座名列國家一級古蹟的寺廟。
我在鹿港龍山寺停留的時間最長,逛完鹿港的古蹟,最後又繞回龍山寺,再多看一眼。鹿港古蹟中,我對這座廟用心最深,理應單獨寫篇旅記。不過因為要消化的資料太多,恐怕旅記進度受阻於此,所以先簡略走筆,等鹿港各古蹟景點一一寫畢後,再擇期另寫一篇專文介紹鹿港龍山寺古蹟之美。
鹿港龍山寺建於明末清初,主祀觀世音菩薩。清乾隆49年(1784),清廷開放鹿港與泉州蚶江口對渡通商,鹿港邁向繁榮。清乾隆51年,龍山寺始遷建於今日現址;道光9年(1829)重修時,奠定了今日的規模。此後,歷經多次整修,但都能聘請名匠,遵照古法,細心修護,使龍山寺至今仍保有清朝道光時代的面貌。
民國72年(1983),鹿港龍山寺被指定為國家第一級古蹟,進行全面的修復。民國88年(1999年),龍山寺歷經九二一大地震,受損嚴重,又經歷一次大規模的修復,如今已恢復舊貌。
龍山寺的規模宏大,採四進三殿,由外而內,分別設有山門、前埕、前殿(含戲亭)、中埕、正殿(含拜亭)、後埕及後殿,兩側設有廂廊,廟內石雕、木作、彩繪、剪黏、交阯陶等,都出自著名匠師及匠工,精雕細琢,深具藝術價值,被喻為台灣寺廟的經典之作。
龍山寺的山門,採「重簷歇山式」,以十二根木柱撐起前後簷,搭以磚牆,古樸典雅。前殿採五間開,稱五門殿,加上兩側翼廊,呈現七開間大立面的氣勢。殿前的龍柱,雕工蒼勁,為台灣寺廟龍柱的翹楚之作。兩旁的龍堵、虎堵石雕等壁堵,雕法細緻,殿門之間的夔龍窗採八掛造型,雙面透雕的工法,技巧精湛。簷下的吊筒、豎材、托木等木雕,繁複精巧,歷經一百多年的歲月滄桑,褪色的木漆,樸拙的顏色,古色古味,令人感動不已。
戲亭是龍山寺精彩的建築結構,上方的八卦藻井,為清道光11年(1831)重修時所興建,由16紅斗拱搭疊5層,形如結網,以木榫接合,未用任何一根鐵釘,為全台首屈一指的藻井作品,也是台灣保存年代最早的藻井作品。
龍山寺的正殿採重簷歇山式,高12公尺,採用五十二根柱子(含拜殿),是台灣傳統建築中使用最多柱子的建築之一,殿前的一對龍柱,建造於咸豐3年(1853),為龍柱石雕的代表之作。後殿在日據時期遭火焚毀,昭和年間重建時,台灣已大規模開採山地森林資源,因此後殿的建材,大量使用台灣的檜木。
我參觀龍山寺時,驚嘆台灣有如此古樸古雅的寺廟。遊龍山寺的心情,與彰化孔廟相同,都不忍離去。靜坐在戲亭下的木椅,仰望八卦藻井;或繞於廊道,細覽斑剝的古碑、石柱或木作,感動之情,繞梁不已。
——————————————————————————–
——————————————————————————–
——————————————————————————–
【金門館】(縣定古蹟)
金門館,建於清朝慶年間,又名「浯江館」,座落於金門街54號,就在龍山寺左側,僅一巷之隔。金門館主祀蘇府王爺,為金門人及福建水師祭祀的神祇。現今的規模是道光12年(1832)重修的。
金門館具有同鄉會館的功能,也是水師會館,四合院的建築,左右廂房提供鄉親及水師官兵借宿使用。道光12年重修時,聘請金門籍的「開台進士」鄭用鍚擔任總理,正殿前方拜殿旁側牆面保存的道光14年(1834)「重修浯江館碑記」,為鄭用錫所撰文,館內重要的古碑。
金門館的歷次重修,也獲得水師各營慷慨的捐款。館內也保存了一塊台灣、澎湖、金門等地水師各營捐修金門館的古碑,碑石上羅列水師各營番號,是台灣罕見的軍方捐款修廟的古碑,也是館內珍藏的古物。
民國88年(1999年)重修金門館時,三川殿門神為台南彩繪匠師潘岳雄的作品。正殿兩旁「四聘」彩繪是薪傳獎藝師陳壽彝的作品。金門館小而美,古碑及彩繪,也值得參觀。
——————————————————————————–
——————————————————————————–
【鳳山寺】(縣定古蹟)
鳳山寺,位於德興街326號,創建於清朝道光2年(1822),主祀廣澤尊王,福建泉州人的保護神。清咸豐6年(1856)至咸豐9年(1859)進行重修,目前廟宇形式大約維持咸豐時期的舊貌。
鳳山寺原為二進一院的建築格局,民國79年(1990年)德興街拓寬時,拆除了中埕,將三川殿內縮,而形成目前正殿與三川殿相鄰的廟貌。
鳳山寺格局不大,三川殿採單開間,值得參觀的是三川殿左右兩旁有精緻的「博古圖」及龍堵、虎堵的交趾陶作品,龍堵落款為咸豐6年(1856年),是目前台灣交趾陶保存年代最早的作品。
寺內保存二塊古碑,一是道光10年(1830)「鹿港新建鳳山寺碑記」;一是昭和元年(1926)的「重修鳳山寺碑記」。此外,廟中的木籤及籤桶是清朝道光3年(1823年)時的文物,沿用至今,已有170幾年的歷史。
鳳山寺對面的廣場正在整修,可以看見鹿港特殊的地景-甕牆。甕牆,是酒甕做成的砌牆,反映了昔日鹿港的富庶。當時工匠以當地百姓喝空的酒罈做為建築材料,堆疊成牆,兼具圍牆、通風、透光及美感。走在鹿港的巷弄,可以發現不少的老房子,都還保留這種古意盎然的甕牆。
——————————————————————————–
——————————————————————————–
【威靈廟】
威靈廟,又稱「大將爺廟」,位於菜園路95號,創建於清朝康熙年間,原是鹿港五大古廟之一,但日據時期實施市區改正,原廟位於計劃道路的中央,而遭拆的命運。戰後重建於現址,再加上後來的重修,已喪失古貌,而未被列為歷史古蹟。
威靈廟祀奉明朝末年抗清名將劉綎,劉綖驍勇善戰,擅長大刀,俗稱「劉大刀」,擔任遼陽總兵時,與清軍作戰時英勇戰死,而獲得朝廷褒揚。康熙年間,威靈廟分靈來台,適逢鹿港發生瘟疫流行,民眾至廟祈福,頗為靈驗,因此香火大盛。鹿港當地的黃姓家族捐出土地創建本廟。威靈廟,除了主祀大將爺劉綖,還祀奉俗稱「七爺」、「八爺」的謝、范將軍,以及牛、馬、枷、鎖四爺等,面貌猙獰,再加上廟內晦暗,有點陰廟的陰森感,我僅簡短參觀而已。
——————————————————————————–
【摸乳巷】
摸乳巷是鹿港著名的地景,位於菜園路38號旁巷內,記得以前還曾有一部電影叫做《鹿港摸乳巷》,更使這條鹿港小巷更是聲名大噪。摸乳巷是指一條狹窄的巷子,僅容單人通過,若男女迎面相遇時,只能側身擦身而過,令人尷尬,於是產生了「摸乳巷」這有趣的俚俗地名。
由於鹿港濱海,居民為了阻擋強勁的海風,於是儘量將房屋間距縮小,再加上鹿港市街繁榮,店面昂貴,因此都採長條形的店屋,臨街的店面寸土寸金,因此店面狹窄,而屋身卻縱深很長,屋子長寬比例可達10倍以上,例如,屋面寬僅5公尺,縱深卻可達50公尺,使得屋與屋之間的巷道更顯得又狹又長了。
男與女在這窄巷相逢,就不免要臉紅心跳了。實際體驗摸乳巷,巷道果然極窄,約70至80公分而已,走到半路,想像對面走來一位妙齡女郎,這時我的心跳彷彿也跟著加快了起來。(~待續)
——————————————————————————–
旅遊日期:2008.08.04(寫於2008.08.08)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www.tonyhuang.idv.tw/@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