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各朝樂器各有千秋

辛慧
font print 人氣: 249
【字號】    
   標籤: tags: , , ,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音樂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古代樂器是我們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文化底蘊很深,種類繁多,形狀各異,變化萬千,獨具風格,美不勝收。而且每一朝代的樂器都各有千秋,不盡相同。隨著朝代的變遷,樂器也在不斷發展變化。

而樂器與音樂其實都一樣,亦是反映當時社會的特定的文化背景,也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內心感受和思想狀態。在悠久深遠的中國歷史中,中國樂器也扮演著人們內心世界的傳播者。

大約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1711年,吹奏類樂器是最早出現的樂器,以河南舞陽骨笛最為久遠。弦樂器見於典籍的有「瑟」,遠古時期的樂器以狩獵和歌舞伴奏為主。

目前發現最為古老的塤是距今有7000餘年的無音孔陶塤(只有一個吹孔),此外就是距今有6700餘年的兩個陶塤,一個無音孔,另一個有一個音孔,能吹出羽(F)與宮(bA)兩音,構成小三度音程。

其它吹奏類樂器見於傳說記載的有龠、管、簫、笙等,簫也是由骨哨發展而來,則用於虞舜時期的樂舞《韶》的伴奏,故又名《簫韶》,此樂舞大約於漢末消亡。

侖是傳說中伊耆氏時的樂器,《禮記.明堂位》記載:「土鼓、蕢桴、葦龠,伊耆氏之樂也。」夏禹時的樂舞叫《大夏》,以侖伴奏,故又名《夏侖》。
 
笙則傳說是由帝嚳命錘製作。遠古時期已有了擊奏類樂器,如磬、鼓。

此外,在河南登封告城鎮王城崗夏文代遺址發現青銅器殘片,說明夏代已有青銅器,故銅鐘在此時可能已出現。

擊奏樂器見於史籍的還有足鼓、缶、鞀等。足鼓據說是夏後氏時期出現,是在土鼓的鼓腔中裝上用陶土製作的足,以便鼓放平穩。缶是由先民的盛水用具發展而來。

《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篇》中說:「昔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風而陽氣畜積,萬物散解,果實不成,故命士達作王弦之瑟,以來陰氣,以定群生」。

先秦時期(公元前711年-公元前256年)是我國樂器發展史的第一個高峰,確定了樂器的分類法「八音」。古琴在這時出現,並很快成為一種十分重要的獨奏樂器。這段時期的樂器以擊奏類為主,出土實物以曾侯乙編鐘影響最大,音樂也是以鐘鼓樂為代表。

秦漢隋唐時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這是我國樂器發展史的鼎盛時期,彈奏類樂器得到空前的發展和繁榮。唐代則是我國樂器發展的最高峰,出現了古琴譜,現存丘明(494年-590年)所傳《幽蘭》是我國最早的琴譜。晚唐曹柔又創簡字譜,使得古琴音樂得以保存。琵琶則是唐代最為重要的樂器,音樂也以宮廷燕樂為代表。拉弦類樂器開始在民間出現。 

秦時,宮廷建立了音樂機構--樂府,設專專職的演奏樂師,樂器製造,及管理人員彈奏樂器箏的出現,後來稱為「秦箏」。

漢時開始出現了「鼓吹樂」,即是吹奏與打擊樂器互相結合的演奏方式,分為鼓吹(以排簫、笳為主,道路行進儀仗形式)及橫吹(鼓、角為主,軍樂奏於馬上)。琴,逐漸定型成七弦琴的型態,獨奏技術更加精進,許多著名琴曲誕生。

琵琶類樂器出現並急速發展。當時重要樂器還有:排簫、笛、羌笛、竽、笳、角、琴、瑟、箜篌、琵琶、銅鼓,等等。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樂器有:笙、笛、篪、琴、瑟、築、琵琶、方響、篳篥,等等。

唐代重要樂器有:五弦琵琶、阮弦琵琶、豎箜篌、臥箜篌、鳳首箜篌、琴銅、鼓銅、鈸、篳篥、笛,等等。

宋元明清時期,(960年-1840 年):這段時期最為重要的是弓弦樂器發展,弓弦樂器的傳入和普遍使用,促進了戲曲、說唱音樂的發展。古琴則出現了眾多的流派。吹奏類樂器元代出現嗩吶,擊奏類樂器元代出現雲鑼,這段時期宮廷音樂逐漸蕭條,取而代之的是民間音樂。

以上只是極為概括地說了一下中國古代樂器的大致情況,由此只見一斑而已。而事實上,中國古代樂器是浩如煙海,種類龐雜,有的已經銷聲匿跡了。不禁令人感歎:人間何來如此之多、如此之美、如此之不同的樂器?難怪有很多人開始相信中國的古代文化是一部神傳的文化,是神的智慧在人間的展現。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中華大地被稱之為神州,從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燧人、伏羲、神農三位神人的出現,神也將陶器製造傳給了人。陶瓷中蘊含著不同時代的文化,凝聚著歷史的真實;各個朝代中陶瓷器的造型、製作工藝以及裝飾,其工藝水準和藝術品味以及獨特的韻味和魅力,都無不體現出不同朝代之特點以及蘊含其中的文化內涵。
  • 製陶是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手工業,西周青銅器銘文中就有了「陶」字。
  • 秦代陶塑突顯生動、開朗、寫實的風格,西安發現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形象生動逼真,充分顯示出秦代陶塑的精湛技藝。
  • 漢代時期的陶製品無論在質地、品種、工藝以及裝飾手法等諸方面都非常繁盛。
  • 「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它和「道」字組成一個整體,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中國五千年輝煌的傳統文化只是追求一個德字,講究一個德字,不論是儒家、道家,還是佛家,它們各自的文化都是建立在德字上。
  • 三國、兩晉時期,江南陶瓷業發展迅速,相繼在蕭山、余姚一帶出現了越窯、甌窯、婺窯等著名窯址。
  • 古詩的律與韻不是古詩本身的特點,而是漢語及文字的抑、揚、頓、挫的規律在古詩體裁上的自然體現。自然、無為是古詩的特性,其實也是中華神傳文化之共性,而古詩最能體現傳統文化半神文化的特點。
  •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瑰寶,並賦予人們許多處世的哲學與智慧。逐漸被人遺忘的「古琴」就具有這樣的功用。
  • 唐代手工業產業的空前繁榮,這與當時朝廷對手工業發展的重視是分不開的,官府設置「將作監」、「少府監」等政府機構,對陶瓷、金工、漆器、染織等進行管理。
  • 道就是德,德就是道,道德一體;道就是心,心就是道,道心不二。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和根本內涵,這也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迷人之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