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起點,位於甘肅省戈壁灘上嘉峪關鎮西南隅,坐落在祁連山脈文殊山與合黎山脈黑山間的峽谷地帶嘉峪垣上,因而得名。
嘉峪關意為「美好的山谷」,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當時明征虜大將軍馮勝看中嘉峪山西北麓的險要地勢,開始築城設關,後經一百多年的擴建,始成現在的規模,與遠隔萬里的山海關遙相呼應。
河西走廊夾於巍峨的祁連山和北山之間,祁連山麓的戈壁和沖積平原上有一條古道,即古代「絲綢之路」,東通肅州(今酒泉),西有安西,是古時長安和西域聯繫的紐帶,道路是否險峻。嘉峪關居於祁連、嘉峪兩山之間,佔盡天險,且建造堅固雄偉,樓閣高聳,氣勢磅礡,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自古以來稱為「天下雄關」,「邊陲鎖鑰」,是扼守河西走廊的第一要隘,歷代王朝戍邊設防的重地,為兵家必爭之地。
由於西域各國對中原時有進犯,特別是明代,東部的吐魯番日漸強大,常引兵入侵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隘口則是必經之地,明朝軍隊和吐魯番兵曾數次在嘉峪關作戰。
嘉峪關是長城上的最大關隘,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組成,呈重疊並守之勢,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軍事防禦體系。關城周長733米,現在以內城為主,周長640米,城高約9-10 米。東西城垣開門,東為光化門,西為柔遠門,門外各築有甕城。城樓呈三層三簷五間式,周圍有廊,單簷歇山頂,高17米。內城牆上還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樓等。
西門外套築一道凸形城牆,這就是外城。外城正中大門額刻「嘉峪關」三個大字。門頂原有城樓,與東西二樓形制相同,三樓東西成一線,上懸「天下第一雄關」匾額。東甕城外有文昌閣、關帝廟、戲樓,城內靠北有游擊衙門府一座,屬清代建築。整個關城有內城、甕城、外城三重城廓,城內有城,城外有壕。且關內外有眾多的城堡、烽火台,形成易守難攻的軍事防禦體系,成為西部邊防的門戶。
嘉峪關矗立於西部荒漠,不遠處是祁連山的雪峰,映襯之下顯得十分雄壯巍峨。朱紅色的城樓昂然屹立,登城眺望,但見宏偉的萬里長城橫臥在戈壁灘上,蜿蜒曲折,猶如一條游龍,遙想那久遠的年代,飄蕩在絲路上悠揚的鈴聲,伴著委婉前行的商隊,度過那蒼茫的絲路之旅。
清代林則徐因獲罪被貶新疆,途經嘉峪關,感歎之餘,賦詩讚曰:「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徵人駐馬蹄。飛閣遙連秦樹直,了垣斜壓隴雲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蒼茫入望迷。誰道崤函千古險,回看見只見一丸泥。」道盡此關之威嚴雄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