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隱逸不凡的樂中雅士--蕭

古音
font print 人氣: 27
【字號】    
   標籤: tags: , , ,

簫,又稱洞簫,指的是一種單管豎吹的竹製樂器,所以,它與笛、排簫在古代「八音」的樂器分類法中,同被列為竹類樂器。在漢代陶俑以及之後的壁畫、石刻中多有所見。漢代以前,無論是橫吹或豎吹的單管竹製樂器統稱為笛或篴,稱為簫者則是指編管的排簫。

這種豎吹的竹管樂器最初只有4孔,指的是3個音孔加管口1孔,西漢京房(公元前77~前37年)加了一個最高音孔,成為5孔簫。西晉的樂工列和、中書監荀勖再加了一個音孔,成為6 孔(前5、後1),其形制與今天的簫已經非常相似了。唐代,出現了前面六孔、旁邊一孔,並加有竹膜的橫吹笛子,這也使得笛與簫的概念基本分開,橫吹為笛,有膜孔;豎吹為簫,無膜孔。唐宋時期的尺八、簫管和豎篴,其實就是明清時期至現代簫的前身。

至明代時,將豎吹之篴稱為簫,以區別橫吹之笛。清《律呂正義後編》記載了:「明時乃直曰簫,不復有豎篴。今簫長一尺八寸弱,從上口吹,有後出孔;笛橫吹,無後出孔。則今之簫乃古之笛,信矣。」

有關簫的故事和詩文,在史書上屢見不鮮,在《東周列國志》上說蕭史「才品一曲,清風習習而來。奏第二曲,彩雲四合。奏至第三曲,見白鶴成對,翔舞於空中;孔雀數雙,棲集於林際:百鳥和鳴,經時方散。」穆公大悅。問蕭史為什麼吹簫可以招來百鳥,蕭史回答說:「簫是伏羲所制,當時一共有三十二根管子,其形參差,排成鳳翼的模樣;聲音則仿造鳳鳴。

後來人把簫的形狀簡化了,但是簫制雖減,其聲不變,作者以像鳳鳴,鳳乃百鳥之王,故皆聞鳳聲而翔集也。昔舜作簫韶之樂,鳳凰應聲而來儀,鳳且可致,況他鳥乎?」《列女傳記》中記述:「秦穆公時,有蕭史,善吹簫,穆公女弄玉好之,結成夫婦。」秦穆公有個女兒名叫弄玉,很會吹簫。有一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中一位少年騎著一隻彩鳳翩翩飛來,手裡拿著簫,說他叫蕭史,住在華山,也很愛吹簫,因為聽到弄玉的吹奏,特地前來。於是兩個人就一同吹簫到天亮。

後來,秦穆公知道女兒的心事,就派人到華山去尋找這位少年。沒想到真找到這位名叫蕭史而且也會吹簫的少年。蕭史向秦穆公要求將女兒嫁給他,秦穆公命令他吹簫,蕭史剛開始吹奏,沒想到竟吸引彩鳳和百鳥飛了過來。秦穆公看了很高興,於是就把女兒嫁給他。此後便用吹簫作為結婚的典故,這也是成語「吹簫引鳳」的典故。

據《晉書.列傳》記載,桓伊因肥水之戰立了大功,進封為「右軍將軍」。桓伊擅長音樂,尤其善於吹笛(簫),並擁用一支蔡邕的「柯亭笛」(簫),在當時被推為「江左第一」,但其謙恭淡泊的性情始終沒有改變。他曾為素不相識的王徽之吹奏過三段樂曲,在歷史上被傳為佳話。

現代簫大多用紫竹、黃枯竹或白竹製作,上端留有竹節,下端和管內去節中空。上端邊緣開吹口,管身中部開六個按音孔,前面五個後面一個,後面下方開兩個出音孔,用以調音,為了美化音色、增大音量,其下又增開兩個助音孔,沒有膜孔。

簫的音色柔和,低音深沉,善於表現樂句悠長、細膩、典雅的樂曲。適合於獨奏、重奏,還用於江南絲竹、廣東音樂等器樂合奏及越劇伴奏。琴簫合奏也是常見的演奏形式之一。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古代中國「顏色」一詞的意義與今天的並不完全相同,最初只指面色。到了唐朝,「顏色」才有了指自然界色彩的含義。
  • 中華大地被稱之為神州,從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燧人、伏羲、神農三位神人的出現,神也將陶器製造傳給了人。陶瓷中蘊含著不同時代的文化,凝聚著歷史的真實;各個朝代中陶瓷器的造型、製作工藝以及裝飾,其工藝水準和藝術品味以及獨特的韻味和魅力,都無不體現出不同朝代之特點以及蘊含其中的文化內涵。
  • 製陶是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手工業,西周青銅器銘文中就有了「陶」字。
  • 秦代陶塑突顯生動、開朗、寫實的風格,西安發現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形象生動逼真,充分顯示出秦代陶塑的精湛技藝。
  • 漢代時期的陶製品無論在質地、品種、工藝以及裝飾手法等諸方面都非常繁盛。
  • 中國古人認為,五行是產生自然萬物本源的五種元素,一切事物的來源都是如此,色彩也不例外,與天道自然運行的五行法則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 「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它和「道」字組成一個整體,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中國五千年輝煌的傳統文化只是追求一個德字,講究一個德字,不論是儒家、道家,還是佛家,它們各自的文化都是建立在德字上。
  • 三國、兩晉時期,江南陶瓷業發展迅速,相繼在蕭山、余姚一帶出現了越窯、甌窯、婺窯等著名窯址。
  • 唐代手工業產業的空前繁榮,這與當時朝廷對手工業發展的重視是分不開的,官府設置「將作監」、「少府監」等政府機構,對陶瓷、金工、漆器、染織等進行管理。
  • 道就是德,德就是道,道德一體;道就是心,心就是道,道心不二。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和根本內涵,這也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迷人之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