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大夫健康天地 川崎病
川崎病,又叫作黏膜皮膚淋巴腺症候群(MCLS : 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是屬於幼兒急性疾病之一種。此病係日本小兒科醫師川崎富作,於 1967年首先提出,隨後世界各國陸續出現病例。
1976年台大小兒科發現台灣首例,為兩歲男童,接著台灣病例就一路增加,至1998年達到最高峰的846例,約為每十萬個五歲以下兒童就有54.9人,那年台灣剛好爆發腸病毒71型腦炎的大流行。
目前全世界得此病仍以日本人最多,亞洲的台灣也不少,白人與黑人比較少,有人種傾向,五歲以下兒童、男童較常見。
川崎病的特性
急性期,高燒5天以上,病人煩躁不安,全身出現大小不一的皮疹,可摸到腫大的頸部淋巴腺,更看到眼結膜充血,舌部紅腫的草莓舌,嘴唇潮紅乾裂,手足指頭有硬狀水腫,有些嚴重病童會合併腹痛、腹瀉、關節痛與頸部僵硬等。約兩星期會進入恢復期,此時可看到指端間、肛門周圍的脫皮現象。一歲以下嬰兒有些可以在施打卡介苗處,看到一圈紅腫反應。
川崎病的治療
因病因不明,可能是感染後造成的全身血管免疫發炎疾病。急性期因高燒不退,多使用高劑量阿斯匹靈(60mg/kg/day),退燒後,改用低劑量阿斯匹靈(10mg/kg/day),繼續3個月以防止血栓形成。近年來,使用高劑量球蛋白(400mg/kg/day)連續4~5天或2mg/kg一次靜脈注射,約可減少約3~8%的冠狀動脈瘤發生。
併發症的追蹤
有30~60%可能發生一過性心臟冠狀動脈擴大,而其中又有1/3的病童可引起冠狀動脈瘤,導致栓塞或狹窄,以及心肌缺氧,0.2~0.4%病童會死亡。有冠狀動脈瘤的病童,應每3個月用心臟超音波追蹤,與長期低劑量阿斯匹靈治療。◇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